今天的世界越复杂,我们越要往回看。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大史学家吕思勉说:“要前进,必先了解现状;而要了解现状,则非追溯到既往不可,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会如同尘埃一样随风逝去,只有一样东西会留下来,那就是历史。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当我们翻开历史,我们才能读懂我们的现实世界。因为,人的生命不过百年,世界却跨越万年之久。
因此,我们要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就不可以不读历史。读历史,首先要读的就是本国史。
钱穆先生说:“知道了中国史才算知道我们各自的自己”。
通读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眼里才能有更大的世界,心里有更广的格局。
但只要一提到中国史,很多小伙伴的脑海里都想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类似这些“花一辈子也看不明白”的史书巨作。
其实身为普通读者,要了解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古史,在林林总总的浩瀚史籍中,想 “不费力就能知晓中国千年历史的来龙去脉”,一部《纲鉴易知录》足矣,它最适合作为学习中国史入门之钥匙,登堂之阶梯。
01 梁启超、吕思勉、胡适、南怀瑾……
都靠这部书入门中国历史
《纲鉴易知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别看它的名字如今让人觉得陌生,事实上,这部经典著作,自问世以来,便成为许多人学习中国历史的入门读物。
比如吕思勉、梁启超、胡适、林语堂等这样的大师级人物,都是靠它入门的中国历史。
南怀瑾甚至说,这本书,一天只要读三页,就有用处。
如此沧海遗珠般的经典史书,怎么能错过呢。
哲思君特地找来市面罕见的文白对照版《纲鉴易知录》,套装总共含有八册,一个月我就看完了四册,真的太好读了。
能当大师的历史入门读本,其内容非比寻常,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部奇书为何备受大家捧读。
02 风靡世界的史诗级巨作
至今不衰的清代畅销历史书
不论在哪个时代,总有人会痴迷于历史,简明易读的史书,也自然层出不穷。
《纲鉴易知录》编著于清康熙年间,此时的“纲鉴体”史书已经屡见不鲜。
“纲”是历代史实的提纲,文字精简扼要,具有标题的作用。“目”则是对“纲”所举史事的详述,使你更直观目睹历史兴衰成败的关键。
然而这本《纲鉴易知录》仍旧能从一众史书中脱颖而出,成为清代书生人手一部的畅销历史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它的编作者,吴乘权。
吴乘权的另一部作品就是《古文观止》。说到这部作品,想必很多书友都知道。这可是中国人学习古文必读的一部文学著作,连巴金、鲁迅一生都极力推介此书。
那么问题来了,一位文学著作家,怎么会突然跑去编写史书呢?
原来,吴乘权酷爱读史,但他和很多人一样,看到鸿篇巨制的史书就发怵,想找一部繁简适宜、雅俗共赏的通史著作也找不到。后来他受挚友周之炯、周之灿启迪,约二人共同编辑一部自古迄今的简明编年体史籍。
他们相互砥砺,爬梳剔抉,穷六载之心力,终于康熙五十年完成这部史料丰富、系统、适合所有人看的史书——《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能够经久不衰,深受读者所喜爱而捧读不尽的主要原因,是它“简明易知”的特点。
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二十五史部帙浩繁,难以卒读。而《纲鉴易知录》恰是一部古史精华的荟萃。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即便对历史颇感兴趣,可是依然难以持之以恒地读完近数百万字的文言文,但这本书用极其简要的语言,通常也就是一句话,便能记录一件大事。
套用今天的流行语,这部历史作品精准地切中了读史人的痛点,在复杂的数千年历史中理清头绪,简化叙说,让人一目了然,于是这部作品活了、火了,其传播力经久不衰,至今依然被奉为史学经典。
此书问世好评如云,不仅多次刊刻,还被翻译成外文,远播海外。早在上世纪30年代,钱学森赴美学习时,家人为他准备了一系列国学经典,其中历史类书籍里便有《纲鉴易知录》。
03 叙事清晰,哲思无穷
让你一看就懂,越看越喜欢
《纲鉴易知录》共107卷,180多万字,全书按照帝王在位的年限编年,从盘古时代讲至明末,可谓观古通今。
如此大体量,它是如何做到让初学者一看就懂,越看越喜欢呢?
《纲鉴易知录》以纲目体编辑而成,被誉为《资治通鉴》的“精华版”和“扩充版”。
比如,《卷五十·唐记》写道:
【纲】乙未,十四载,春二月,安禄山请以蕃将代汉将,从之。
你会好奇,玄宗为什么会答应?安禄山不是叛将吗?当我们往后看【目】才知道,原来朝廷早有察觉安禄山反叛之心,只不过玄宗太相信自己的直觉,误判形势。
紧接着作者用三条简短的【纲】,告诉你玄宗本可阻止这场叛变,但他一直在错失良机,为后来唐朝的没落埋下伏笔。
这样看史书,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历史事件的缘由、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能一目了然。几千年历史读下来却甚是流畅过瘾,绝不枯燥晦涩。
就算是忙碌的上班族,一个月看三四册,真的不是难事。
整套书看完,对整个中国历史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学习历史人物的智慧、经验,要比看其他史书要更快速、直观,省时间。
由此可见,南怀瑾说“《纲鉴易知录》一天只要读三页,就有用处”,此言不虚。
《纲鉴易知录》107卷,由《通鉴外纪》《通鉴前编》《资治通鉴纲目》《宋元通鉴纲目》《明史纪事本末》五部书,共202卷裁剪而成。
不论是反映当时生活状态的史料,还是能给予你启发深思的历史事件、人物,一一呈现。
吴乘权说:
观史之不欲,论史之不明,非尽天资迟钝,庸师误人,亦由编辑成书者引导无方而致然也。
在编这部书时,他细加斟酌,事之源委,人之始末,起伏照应,明若观火。
你既能见证曹操、刘邦、李世民、秦始皇这些风云人物的崛起和陨落,又可窥见殷朝旧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的哀叹;不忍反叛离去而装疯卖傻的微子;苦心劝谏在宫门长跪不起而被剖开胸膛的比干……
政治场谋略之下的人性的交锋,构建起这部《纲鉴易知录》。
加上吴乘权身为文学家,令巴金、鲁迅都惊叹的精妙文笔,每天读上一二页,不仅明智,还能滋养心灵,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魅力。
04 权威著作、文白对照
性价比高、值得珍藏的好书
这部《文白对照纲鉴易知录》的主编张宏儒,是著名出版家和历史学者。他曾主编风靡一时、至今畅销的《文白对照资治通鉴》。
此书是其主编的又一部文白对照史学力作,参与注译的人员都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书局的专家学者,十分严谨可靠。
《纲鉴易知录》曾于1993年出版,至今已经近三十年,此次再版,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排版,字体较大,老人小孩看着不费力。
它也很适合商务人士在飞机、车上看,不知不觉就能沉浸在中国大历史中,既涨了知识,今后与人交谈又显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纲鉴易知录》曾经多次被选为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阅读材料。因此,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丰富历史知识,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经典读本。送给孩子,有助于语文和历史的学习。
可以说,这部书是国人读史的入门级读物,文化家庭必要藏一套。
《纲鉴易知录》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主编吴乘权,又名吴楚材,曾与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纲鉴易知录》不是原创作品,是以他人著作为基础改编而成。全书共107卷,180多万字。上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下迄明王朝灭亡,其间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简略的记载。由于纪事简明,头绪清楚,使人一看了然,所以叫做《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由于通俗易懂,从前流传较广。解放后由中华书局重印,受到读者欢迎。可是,此书只写到明末,到了民国初年,许国英为之续编,仍用纲鉴的体裁,记载清代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所以叫做《清鉴易知录》,上接《纲鉴易知录》,一直延续到清末,独立别行,又可以成为一本简明的清代编年体史书。
众所周知,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史。而他读的第一部中国史著作,就是《纲鉴易知录》。1910年,毛泽东在他的私塾老师毛麓钟的指导下,点读了《纲鉴易知录》。少年毛泽东由此获得了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他现存最早的一篇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是一篇典型的史论文章,就和他很早读过《纲鉴易知录》深有关系。毛泽东读史、论史,起步很早,起点很高,可以说就是从读这部书打下的基础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日理万机的他后来又重读过这部书(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他终生热爱此书,并多次指示党的高级干部阅读此书,学习历史。
《纲鉴易知录》也是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历史启蒙读物,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记述了自己成长的历史,其中就提到他的祖父让他读《史记》和《纲鉴易知录》。他发愤读书,很年轻就考取了秀才、举人。这和他从小就有很好的读书训练是息息相关的。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小时候也曾经熟读该书,他曾回忆说:“大概在十一岁时。这时候我已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禹臣先生教我看《纲鉴易知录》,后来又教我改看《御批通鉴辑览》。《易知录》有句读,故我不觉吃力。”
国学前辈南怀瑾曾经作过一个“中国文化”推荐书目,选书少而精,其中就有《纲鉴易知录》。他在一次讲座上说:“你读历史读什么呢?《纲鉴易知录》,先把它读会,这部书是一部中国通史,作者吴楚才,编过《古文观止》,做私塾先生的。由《纲鉴易知录》配合前面的几部书,中国文化一定行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