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孩子心理有问题不愿意看医生咋办)
心理咨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来访者自愿。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感到头疼,父母如能了解孩子不愿意咨询的原因,可能有所帮助。
1、紧张感。
心理医生是陌生人,对于有人际困难的孩子来说,光是要和陌生人见面就令人紧张不安。更别说还要去向陌生人讲述自己的事情,透露自己的秘密。
有些孩子愿意去医院开药,就是不愿意见心理咨询师也是这个原因,展露自己内在的世界太可怕了!
紧张感经过首次咨询通常有所缓解,当孩子感受到咨询师的亲切、接纳、理解之后,紧张感下降,随着咨询次数的增加,孩子信任咨询师,也能放松自如地表达。
有些孩子的紧张有心理学上的意义,比如有移情的部分,他在咨询师面前无意识地想展示自己的好。就像他在其他重要人物那里一样。
并非所有的来访者都能够完全自我坦露,来访者在咨询师面前多少都会点“自我修饰”。比如他们在家里可能完全不管形象,但去见咨询师会稍微打扮一下。
咨询师需要看到个案背后的动力与需要,同时也要对之进行工作。
有来访者走到咨询室门口又掉头逃跑了,因为太害怕太紧张了。
有些个案是因为不知道到了咨询室要说什么,对于将要和陌生人谈话感到紧张害怕,这时候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技术来引入。比如告诉孩子可以不用想着要说什么话,可以只是做沙盘游戏,可以采用音乐、绘画等方式去交流。
2、病耻感。
病耻感指身上的某种特点具有“极大玷污某人名誉的特征”。一个具有“心理问题”的人,就是一个被玷污、被打折扣的的人,是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孩子担心看心理医生等于承认自己精神上出现了问题。会被贴标签,遭遇偏见、歧视,导致被孤立、原有社会地位受威胁、被周围人视为有污点的人、被视为异类。
?我们的文化目前对生理疾病相对宽容而对心理疾病存在“污名化”倾向,社会对心理问题与精神疾患宽容度不够,会带来歧视,甚至威胁到就业与发展,导致大家不敢暴露自己精神世界的痛苦而主动求助。
但是,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拖得更久会更严重,这才是最亏的。很多个案有了严重的躯体问题去医院,如肠胃问题、睡眠障碍、头痛耳鸣,总是治不好,医生建议看心理医生。这都是长期的心理问题所致。
3、不想改变。
见心理医生的目的就是自我改变。
改变意味着承认自己哪里出错了,哪里没做对,哪里出了问题,才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
改变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进入新的区域,这个区域是陌生的、困难的、令人生畏的。
常言道,不够痛苦不会改变。早期父母可能隐约意识到某些做法有问题,或者知道这样不行要改变,但一直拖着,心存侥幸。
直到孩子出了严重的问题,才不得不去重视。
从感受动力上看,有三个层次。
一是烦恼。亲子互动中感觉到不舒服,或者孩子的一些行为方式让自己很恼火。但还能忍,还能接受。
二是难受。亲子关系冲突较多,或者冷战,分开还好,在一起时就难受,但再难受也好过去做心理咨询。
没有谁愿意主动承认自己有问题,需要改变。
三是痛苦。人性通常到了这个程度,才愿意去改变。如果家长感受到的是痛苦,孩子可能情况比较严重,不得不面临休学的局面。
总的来说,去见心理医生会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孩子不愿意接受也是能理解的。
家长如果能充分地理解这些因素,共情到孩子的感受,给孩子做出榜样(先去咨询调整改变),通常孩子也愿意走出来,去尝试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
而不是仅仅催促孩子去治疗,自己把孩子标签化,把孩子当病人,送去修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