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叛逆的孩子,父母看到分裂的自己,回归初心看见孩子

 

引言

当家长全面打压孩子的时候,主要是因为家长要捍卫自己的尊严。

可能家长立即会说:“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怎么能不管?我们需要改变他且必须修正他,几乎是刻不容缓,绝不是我的尊严和威严的坍塌。”

当家长气急败坏教训孩子时,家长眼睛里面看到自己的孩子类似于一个“坏”小孩。可是,你真的是你想得那样吗?孩子真的是你想得那样吗?

面对叛逆的孩子,父母看到分裂的自己,回归初心看见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

父母究竟爱哪一个孩子?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父母的心目中有几个孩子?当父母和孩子对抗的时候,作为父母已经看到了一个坏孩子,往往在父母心目当中还有一个好孩子的形象,还有一个现实中的父母希望有的一个好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心目当中,至少存在这三个孩子。

问题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究竟爱的是哪一个?是心目中的那个好孩子呢?还是现实中的这个“坏”孩子呢?还是现实中的这个好孩子呢?

另一个问题,当父母进行全面打压和孩子对抗的时候,父母在做什么呢?其实是想消灭那个坏孩子。当消灭了之后那个好孩子还在吗?消灭了以后,真的会出现父母心目中想要的那个孩子吗?

在这几个孩子中间,父母发生了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03

心理学家克莱茵的三个心理位

心理学家克莱茵的三个心理位(偏执——类分裂心理位、忧郁心理位、修复心理位)主要讲的是两个关系之间,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行为模式。克莱茵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会经过两种状态:偏执——类分裂心理位、忧郁心理位,然后一直在这两个状态之间来回摆动。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其中一个心理定位是:主体对客体分裂的心理定位,即主体对客体的部分感知。就像刚才家长对孩子一样,他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在家长的印象里面要么他是个好孩子,要么他是个坏孩子,这种感知是分裂的状态。家长只看到局部的、部分感知。

另一个是整合的感知,主体全面地看到客体,包含了客体的好和不好,它是融合在一起的。

第三个是修复的定位,“修复定位”是指在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创造过程中,主体开始努力创造更好的关系,修复并达到它认为应该有的双方关系状态。也称为“创意和爱”,主体是用爱、用创意去进行双方的关系的互动。

在克莱茵三个心理定位中,最关键的一个内容是,人的心理状态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状态,是在分裂与整合之间不断地来回动荡。在某些情况下关系会走向分裂状态,某些情况下会走向整合状态,主要是人的心理造成的。

比如,面对焦虑、恐惧等,大部分成人常规都处于整合状态。但是,当受到一些一下子无法消除的刺激的时候,成人也会退回到分裂状态,并且以更加原始、更加猛烈却更容易的二分法,部分的局部的好与坏,来应对客体,或者应对世界,从而降低自己的焦虑。

这是一个心理防御机制,为了消除心理上的一种焦虑,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变化。成人更成熟,宽容度更大,所以在处理这种焦虑时,会处理得更好。大部分情况,成人在处理关系的时候,都不容易退回到分裂状态。但不是一定不会退回分裂状态,在一些强烈的刺激无法消化的时候,是可以退回到分裂状态。

04

父母和孩子冲突时的两种心理体验

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家长全面打压孩子,而实际情况是:孩子的“坏”突破了家长的心理底线。注意:这是父母的标准,家长认为的这是对的还是那是错的。这些标准其实是家长在处理过程中自己给自己的一个理由。

其实更多的是:孩子带给了家长强烈的挫折体验,这是家长的第一个情感体验。这个坏孩子怎么能存在呢?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能这样子呢?不应该的。这对家长来说是一个挫折。

第二个心理体验:被迫害的焦虑。有很多父母会骂自己的孩子就像白眼狼一样,有人骂出来了有人没骂出来。其实在这样的语气中,就是一种被迫害的焦虑。不是简单的孩子的对错,而是家长感受到了被迫害。

父母可以仔细体会一下,如果孩子正处于强烈的青春叛逆期,在和孩子不断的出现冲突的时候,自己是否有这两种状态。第一:孩子不应该是坏的,和YES OR NO(非黑即白)是一样的。第二:感觉到自己被迫害,除了“白眼狼”以外,还在很多其他的地方都被迫害。最关键的是第三点,当家长在分裂的状态下,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的时候,家长会和攻击的幻想紧密关联。也就是想要攻击对方,想要消除掉孩子的那个坏,这是一个心理的自然状态。不是家长想与不想,而是如果进入了分裂状态,心理自然是这样的状态。

当然,家长可能有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行为。先不论对错,首先看清自己是否处于这样的分裂状态,是否因为孩子的那些所作所为,带来了强烈的挫折体验而突破了自己的心理底线,让自己回到了分裂的状态,不再是那样整合的状态。

从小到大,尽管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都可以整合的很好,但是在青春叛逆期,或者9岁10岁的时候,往往孩子长到有力量的时候,因为孩子的力量的爆发让家长感觉到强烈的挫折体验,会让家长退回到分裂状态,在和孩子处理关系的时候进入到分裂状态。

05

退一步:看清自己

只有看清了这一点,家长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时候家长应该退一步,就是看清自己,平静下来看一看自己是怎么回事。当平静下来,家长作为成人,几乎很容易回到整合的状态,整合状态的特征主要是为他人着想。

当回到整合状态,基本所有的父母,都能得出第一个结论:孩子的“坏”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今天所看到的孩子的不懂事,一定是在前面孩子的受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今天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第二个:这个“坏”也绝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去除。

如果家长简单地跟孩子进行沟通,告诉孩子这是错的,不应该这样。但是孩子现在不能立即改正,孩子不能够听懂家长所沟通的,说明孩子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没到这个程度。

当看到这两点,家长自然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坏”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去除,家长必须要给自己补课。

比如,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叛逆,是不愿长大的叛逆。孩子该长大了但他就是不愿意长大,这种情况是怎么出来的?一种可能性是家长从小就宠着孩子,当孩子叛逆的时候家长总护着、溺爱着,让孩子没有承受压力的锻炼、训练。等到孩子一旦长到青春叛逆期的时候,面对各种压力,孩子无能为力。所以孩子要退回去,情愿做小孩而不愿做大小孩。这种现象一般体现为:到这个年龄都去玩游戏了,躲在游戏里面,这是形成网瘾的一种原因。这种情况家长能立即解决吗?这是家长自己种下的恶果。

所以当这样反过来冷静看的时候,家长就能重新看到自己孩子的整体,是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高度融合的一个状态。而不是在家长不断批评孩子这个坏、那个坏的时候,只看到孩子的坏而看不到他的好。

想想孩子从小长大的过程,难道孩子一直全是好的吗?不是的,家长始终看到了孩子的好与坏,但是家长整个都融合了。比如说孩子很小的时候,他该睡觉但他就不睡觉还一直哭,吵得父母都睡不着觉,作为家长不就是包容了吗?孩子逐渐长大了会和家长顶顶小嘴,有的父母那个时候就开始打压,但大部分的家长那个时候都是包容,甚至有的时候家长看到孩子的一些坏毛病,都觉得很可爱。所有这一切,其实家长都看到了孩子的好与坏,或者说家长还把一些坏的看成是好的。

06

父母爱的永远是那个不可割舍的孩子

回到前面的问题,看一看父母真正爱的是哪一个孩子?哪个孩子才是父母不可割舍的孩子?是父母心目中想要的那个孩子吗?父母都有一个心目中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甚至去实现一些我们人生的遗憾。

但父母自始至终爱的就是那个坏孩子、好孩子融合在一起的现实中的孩子。那个孩子才是父母不可割舍的,而不是父母期望的那个孩子。父母期望孩子做科学家,孩子坚决不做,父母能割舍吗?答案是肯定的。父母只是不希望孩子不好,不希望孩子作死,仅此而已。所以,无论孩子多么多么“坏”,父母都会爱那个不可割舍的孩子。这才是父母真实的状态。

作为父母,首先看见自己的初心,再重新看见自己的底线到底是什么:爱这个孩子,你会永远爱他。

07

进一步:回到修复位

当父母回到初心,看清楚自己的分裂状态,才能进一步,回到修复位(修复心理定位)。用创造和爱重新修复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修复那种最初的紧密相融的、涵容双方互相涵容的那种关系状态。回到初心去爱那个现实中的孩子,不要着急,孩子的“坏”中间也有父母相当部分的责任,重新去还债,去逐渐一点一点的帮助孩子变完美。

父母不仅要看见自己,还要看见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当父母在分裂和整合之间来回动荡的时候,孩子也是一样。孩子在和父母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也在分裂状态。孩子原来感知到的爸爸妈妈,是一个强大的、伟大的、好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孩子突然间感觉到爸爸妈妈没那么好了,慢慢地孩子也进入分裂的状态。孩子在对抗,也在挣扎,动荡不安。

在孩子青春叛逆期,大部分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状态,双方都无法回到整合的状态,更无法走到修复的心理定位。不是创造性的建立关系,而是进入了破坏性的状态,裂痕越来越大,关系走的越来越远,不断的在分裂与整合之间,甚至到了分裂的状态再也不往前走,回归不到整合状态。

写在最后:

克莱茵在《爱恨与修复》这本书里提到的一句话:

自我了解到对客体的爱,

一个完整的客体且一个现实中的客体,

这种完全的认同与下列感觉同时发展,

对客体的焦虑感,罪恶感和悔恨,保持客体完整的责任感,

已经预期即将丧失这客体的悲伤感,

这些感情,不管是有意识或潜意识,都是构成爱的必须且基本的元素。

对父母来说,把客体换成孩子,父母对整个孩子的认同,以及在与孩子交往中的焦虑感、罪恶感、悔恨,以及希望孩子完整的责任感,以及有丧失孩子孩子远去的悲伤感,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父母对孩子爱的最最基本的元素。

去理解这一切,理解自己对孩子的爱。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能够要求孩子(他还是个孩子)承担起主动创造和爱的主角、修复这关系的主角,父母必须自己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6-07 下午3:27
下一篇 2022-06-07 下午4:14

相关推荐

  • 青少年如何应对叛逆期(叛逆期的青少年要如何开导-)

    青少年如何应对叛逆期(叛逆期的青少年要如何开导?)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期有多可怕,该怎么引导:孩子青春叛逆期,作为父母该如何正确引导? 孩子叛逆期怎么引导?按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来讲,…

    2022-07-10
  • 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要性

    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要性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未来也具有…

  • 如何对待网瘾孩子常玩电脑游戏

    如何对待网瘾孩子常玩电脑游戏 网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于许多孩子来说,玩电脑游戏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过度沉迷于游戏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如…

  • 14岁的女孩子焦虑失眠怎么办

    14岁的女孩子焦虑失眠怎么办 14岁的女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都让她们感到不安和困惑。有时,这种不安和困惑会导致焦虑和失眠。对于14岁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加…

  • 高中孩子厌学怎么办理休学

    高中孩子厌学怎么办?办理休学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下面是一些有关办理休学的建议: 1. 了解学校的规定: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休学规定。在办理休学之前,先了解学校的规定,确保符合学校的…

  • 家长怎么帮助孩子安全度过叛逆期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又自负,面子是他们看得比天还重要的东西”;“男孩给予尊重,女孩给予关爱,不能赞同更多”;“青春期的男孩,一定要给足面子”……   不过…

  •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安全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安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个时代,孩子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心理健康面临着许多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孩子心理…

  • 复学后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复学后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了返校生活。虽然学生们已经在家里度过了一段时间,但是复学后他们仍然需要面对各种新的挑战和压力。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

  • 如何让厌学的孩子走出困境

    中科院心理所做出的心理调查报告:2020年青少年轻度抑郁占17.2%,重度抑郁7.4%,这其中不乏有一些孩子没有诊断出抑郁,但是已经有一些抑郁状态。 当孩子在抑郁的状态中的时间过的…

  • 小孩子不听话怎么管教比较好

    儿子今年九岁了,虽然平时很调皮,但是还有很多优点,其中最让我满意的,莫过于他的知识面很广,上到飞禽走兽,下到花鸟鱼虫,甚至一些城市的历史典故也能略知一二。我归功于那些年,有时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