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龄稍大而又不听话的孩子,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平等地谈谈心,对孩子的情况多了解一点,也让孩子多了解一下父母。
不要高高在上,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也不理解父母的意愿。闲暇的时候,应该多留点时间与孩子一起过,与孩子“交朋友”。这样,当孩子意见与父母不一致的时候,大家才可以理智地交换意见,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即使孩子与同龄朋友的情感日益亲密,与自己的情感日渐疏远,也不必担忧和紧张,更没有必要伤感。孩子与父母交往上的变化,是孩子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正常一步。等孩子完全成熟后,还会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与感情的。如果父母因害怕失去对孩子的爱而极力阻挠孩子与同龄朋友交往,并企图将孩子拉到自己身边来,一切听从自己的安排,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孩子远离自己,甚至断绝交往。
在教育孩子中,父母自已最应该注意避免的就是父母不公开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许多父母只要求孩子承认错误,可他们自己犯了错误却害怕承认,拒绝承认,或者以不出声的方式来表示承认。因为他们觉得有失自己的尊严和面子,会使他们在家庭中的威信下降。如果孩子明确指出他们的错误,他们会非常生气,甚至暴跳如雷。其实,父母这样做是不对的。父母等于是在向孩子示范:“你看,有错的时候应该像我这样,不要承认。”父母不愿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无非是想保留自已的面子,想维持自己一家之长的地位。父母可能不知道,他们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对自己的错误拒不承认,会导致孩子更加激烈地对抗和反叛,把事情搞得一发不可收拾,反而使自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犯了错误,就应该明确地向孩子表示,承认自己错了,请孩子原谅自己。
这样做不但不会降低自已的威信,反而加深双方的感情,使得沟通更加容易进行下去,父母的言行更加能够有效地影响孩子。
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往过程中,父母的语言是很重要的一种工具,是传播自己思想的有效武器。
父母要善于把握自己的语言,使孩子更容易听自己的话。下面谈谈父母在这方面可以做到的某些语言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语言交往过程中,父母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把以“你”为主体的语言方式换成以“我”为主体的语言方式,用父母的言行和模范作用影响孩子,让孩子跟着父母学好的行为。
例如父母用下面“你”的方式与孩子说话就显得有点不易接受:
你吃饭时专心一点好不好?不要一边吃一边玩。你吃饭不能看电视,马上关掉。
你还没有做作业,快点去做。
看你整天就知道出去玩,不好好读书学习。因为你不能吸烟,你没有资格。
你洗澡不要磨磨蹭蹭的,快一点。
如果把上面的句子换成以“我”的榜样为主的方式与孩子谈话,情形很可能就会按照父母的语言中的行为方式去行动:
我和爸爸(妈妈)吃饭的时候,决不会一边玩一边吃的,我们都很专心地吃。
我们吃饭的时候,都不会开着电视机的,免得看电视影响我们吃饭。
我的工作还没有做完,我现在就去做。
我只要晚上有时间,就一定努力读书学习,争取工作得更出色,我决不会随便跑出去玩的。
我不吸烟,建议大家都不要吸,因为吸烟对我们的身体都没有好处。
我洗澡时通常都比较快,因为我不愿意磨磨蹭蹭浪费时间,时间是很宝贵的。
把“你”换成“我”还可以起到缓解气氛的作用。
例父母用下面“你”的方式命令孩子,孩子就会因受到批丧失自尊,结果就故意与父母对抗:
你走开一点,不要在这里吵,到别的地方玩去。
你真是不听父母的话,叫你这样做你偏不做。
不努力读书,所以成绩オ这么差。
你这样下去,迟早要受到惩罚的。
你不好好读书学习,将来肯定没出息。
同样,把“你”换成“我”后,孩子可能就感到舒服些,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多了:
我现在想要好好读书,能不能不要在这里影响我。
我认为好孩子应该多听听别人的劝告,有道理的就照着做,不会故意抗拒。
我认为只要肯努力读书学习,考好成绩是很容易的。
我认为你是个好孩子,有能力改掉现在的所有坏习惯,获得爸爸妈妈的表扬。
我认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学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把“总是”换成“这件事”。把概括性的语句换成针对性的和具体的语句,有助于孩子接受父母的批评,改正自己的缺点,否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看不到他们的优点,讲话总是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不实事求是,没有就事论事。
父母讲话中要尽量避免使用“你总是……",如“你就是……他,“每次你都是…”是“天天都是………”等这些概括性的字眼,,因为这种说话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造成说教无效。例如父母对孩子说下面这些话时,很可能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你总是不听大人的话,所以才会这样。
你洗澡就是爱磨磨蹭蹭。
你读书成绩总是很差。
每次你都是放学后贪玩,不回家做功课。你天天都是只知道看电视。
但把前面的话换成指向比较明确的话时,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了,会比较愿意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优点。
你这次并没有认真听我的话,所以出错了。
你这次洗澡浪费了不少时间。避勇 e 科
你这次成绩比上一次退步了。
今天你没有放学后就回家做功课。
你今天看的电视已经不算少了,不如帮爸爸妈妈做点事情好吗?
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表示肯定和赞赏。尽量避免讽刺、挖苦和批评的语言。孩子得到了更多的有关的正确的做法的信息,就会更加容易把自己的行为转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这种做法的方式是这样的:
针对孩子经常吃饭时看电视的问题,父母表扬道,“你今天不错,比平时少看了10分钟的电视。”
针对孩子一贯放学后贪玩,回家很晚的行为,父母表扬道,“你今天应该受到表扬,因为你比昨天早回来了5分钟。”
针对孩子做事动作慢的问题,表扬孩子:“你今天洗澡比昨天又快了3分钟,有进步。”
针对孩子数学成绩较差的问题,表扬孩子:“你这次数学成绩比上次多得了5分,有进步。爸爸妈妈很开心。”
针对孩子不爱做作业的问题,表扬孩子:“你今天很自觉,主动做完了作业,不用爸爸妈妈催促,真不错。”
针对孩子懒惰,不愿做事的问题,表扬孩子:“你今天表现很不错,主动帮爸爸妈妈把碗洗了。”
针对孩子故意对抗父母的行为,表扬孩子:“你真是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讲道理了,爸爸妈妈都很高兴。”
针对孩子粗心的问题,表扬孩子“你今天这件事做得很细心,所以做得很好。”
采用先表扬,后要求的方法,也是管教孩子中经常使用而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父母要求孩子完成某件事情,或者希望孩子按父母的意愿行动的时候,就先表扬孩子,说一些让孩子听起来感到悦耳的话,如“孩子乖,很听大人话,你现在………”、“好孩子都会这样做的,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所以我想你一定会这样做的”,然后紧接着就提出大人的真正要求。
孩子这时候被父母的称赞抬得高高的,兴奋不已,如果自己不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就不符合父母的称赞,自已就下不了台。虽然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有点勉强,不过,在别人面前,自已始终还是受到了表扬,心里还是甜滋滋的,挺开心。孩子在父 的“软话””之下,为了保持自已的自尊和光荣,就会乖乖地服从父母的指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