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学后,所教班级从躬行苑C座一楼搬到D座一楼,教室都是临时打的隔断隔成的,只是做工的时间不同而已,前后至少有二三年的间隔吧。
而新搬的教室,原来一个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另一个不知是何用途。
突然有一天上早读,意外发现一墙之隔的两个教室,光线的明暗程度大不一样!虽然两个教室的电棒数量完全相同,都是11根,九竖二横,但每每走进三班教室,觉得明晃晃的,学生的早读氛围似乎也要好一些;而一走进四班,明显觉得光线暗了许多,似乎早读的氛围也要弱一些。
和四班主任聊及这个问题,他说他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三班原是心理咨询室,电棒安得早;四班的电棒是后来才安的。至于光线为什么明暗不一,他也说不清楚。
一次课余时间和四班同学说到这个问题,一个同学的一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光线明暗有异,是因为两个教室安的电棒的构造不一样!
在学生的提醒下,我仔细一看,果然发现两个教室的电棒的结构确实完全不同!三班教室所有电棒的灯罩,都是一个平面,光源发出的光被灯罩完全反射,一泻无余的充溢在教室的所有空间,能够照射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光源充足,光线明亮,照明效果奇佳。
但四班教室的所有电棒,没有灯罩,或者说灯罩就是一个网状的栅栏组成的保护装置,保护电棒不会突然脱落。这个网格中间有一个竖隔断,然后九个横隔断,将两根电棒的发光区域平均分成了20等份,也就是说形成了20个小网格。这20个网格将有限的光源分散在20个狭小的区域内,非但起不到丝毫的反射作用,20个网格的四条宽边,将光源发出的光死死限制在这有限的空间里,不是交相辉映,而是彼此阻隔,11根电棒发出的光被平均分割成220份,而三班教室的电棒没有丝毫阻隔,交相辉映,相互映衬,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起来力量大,所以虽然光源相同,但照明效果最好!
以至于我一度怀疑我个人的探索是否有意义:莫非工业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光线看上去不要那么刺眼,以保护使用者的视力?
但我很快就否定了自己这一非常可笑的念头:这怎么可能呢?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没有伤害!设计师在设计照明产品时没有比较,所以可能还在为自己的拙劣设计而洋洋得意、自鸣得意呢!
学校后勤处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由于没有比较,更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可能觉得购买的这种产品结构坚固,结实耐用呢!
学校负责电路、照明维护的电工师傅,在每天忙忙碌碌的维修安装中,更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所以,全校所有班级教室、宿舍、教师办公室等等,究竟有多少区域使用的是这种不太明亮的电灯电棒,每年会对师生的视力产生多少不利的影响,不得而知!
该注意到这一细节的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无意中注意到这一细节的人,却无力改变这一现状!但愿在新校区照明设备的选用上,不会再出现这样的瑕疵,或者说低级错误!
我们常说,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努力追求精益求精;将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不平凡,但愿如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