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位母亲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这位妈妈,吐槽自己的高三儿子是学渣。
视频中,这位妈妈说自己和丈夫都是985高校毕业的硕士,人才引进落户北京。孩子从小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北京东城区上学,孩子父亲在一年级时就开始了“陪读”生涯。
但结果呢,孩子的成绩一路下滑,到了高三几乎垫底。这妈妈说,按儿子的高三成绩,在一本率高达70%的北京东城区,连个三本都上不了。
学习差就算了,关键孩子还是个“杠精”,喜欢和父亲顶嘴,父亲曾两度被气得心梗住院,现在常备速效救心丸。
视频结尾,这位妈妈说自己现在对孩子没了任何期望,只希望他能健康开心就好。
评论区很多妈妈看了这条视频,松了口气,“看到你,我就没有那么生气了”。
调侃归调侃,看完这则视频,我支持这位妈妈最后“放下教育焦虑”的态度,但并不认同她的说法:
· 先不论985硕士在帝都算不算学霸,但父母学习好,孩子就非得是学霸?
· 父亲给孩子“陪读”十几年,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家长是否想过用错了方法?
· 孩子青春期可以理解,但把父亲气得两次心梗住院,是不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
· 家长能一朝放下让孩子成为学霸的执念,但孩子十几年“被鸡”的压力与困顿该如何释怀?
我并不认识这对父母,但从这位妈妈的只言片语中,隐约能咂摸出他们家庭教育的失误。
家长能力再强,孩子也会“均值回归”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现实情况是,能力再强再出色的家长,也大概率生出资质一般的孩子。
更何况视频中的这对夫妻仅仅只是帝都某985高校的硕士,并不算真正的高学历学霸。
什么?985硕士还不算高学历学霸?
讲真,985硕士如果放在普通的三四线城市确实绝对的高学历,但如果是在高学历人才遍地的帝都,尤其还是在教育竞争激烈的东城、西城、海淀,夫妻仅仅只是985的硕士就显得很一般了。
而且如果要按照当下流行的本科出身论,夫妻俩还可能被压一头。然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位妈妈心态崩了的原因就是觉得:夫妻俩学历高,孩子的成绩不会这么糟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孩子的智商和能力并不会随着父母的遗传越变越强,而是会“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起初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学概念,它常常被运用到股票当中,它体现了一个这样的规律:一种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都会向平均值移动。
教育研究发现:一个家族的智商和能力也会在一个平均值上下浮动。如果父母的成就很高,下一辈有高成就的概率只有36%,再下一辈的概率就剩下9%。
去年很火的北大丁延庆教授和女儿的故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丁教授在小时候,是别人眼中的“神童”。6岁就能背下整本字典,本科就读北大,后进入哥大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现任北大副教授。
而他的夫人,同样也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
然而,丁教授在给女儿辅导功课时,也深深地感受到崩溃和无力。他说:“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接受,对于谁都好。”
在教育孩子的漫漫长路上,父母可以适度焦虑,但最重要的是提前做好心理建设,接受“孩子不如自己”的现实。
与其教孩子逆天改命,不如先教自己学会认命!
“陪读”用错方式,也只是徒劳无功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上一次学,家长们也跟着从头读了一遍。就像视频中妈妈说的那样,真是从孩子小学一年级“陪读”到高三。
而且家长们还对各种教辅材料如数家珍,孩子的功课教育的重点难点,有些家长比老师还精通。
但这样精细化的陪读,真能提高孩子的成绩吗?
不不不,陪读用错了方法,也只会徒劳无功。
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在“陪读”时,全身心投入?有没有在孩子写作业时,自己却拿个手机,看看微信刷刷微博,偶尔看一两眼孩子,发现孩子发呆就大吼“你到底在干什么!你已经浪费十分钟了!”
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在“陪读”时,给孩子做过简单的规划?有没有在孩子低级时,简单地提示孩子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用沙漏或者番茄钟教会孩子简单的时间概念?
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在“陪读”时,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有没有在孩子怎么也做不对一道题时,忍住自己即将爆发的情绪,将那些伤害孩子的话“憋”回肚子里?
说到底,陪读是一个给孩子帮助的过程,不是监督和控制。不恰当的方式,只会让孩子越陷越深。
有些家长要问了,我自认为我的陪读方式没错,但为什么孩子的成绩就是上不去?
原因很可能来外部环境。
在视频中,这位老母亲认为,孩子所在的东城区教育资源那么好,孩子的学习应该不成问题。
然而现实情况是,教育资源好的地方,生源素质自然好,教育竞争就大,如果孩子的抗压能力差,加上父母严厉地管教,孩子很可能一蹶不振。
再说陪读和教育资源都是“外因”,孩子的资质和学习习惯才是“内因”,万一“内因”不行“外因”都没法起作用。
孩子接二连三地气家长,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
再说说孩子的叛逆问题。
视频中妈妈说孩子爱抬杠,把父亲气得两次心梗住院。如果说孩子第一次把父亲气得心梗住院是意外,那么第二次就值得咂摸了。
微博曾有一个#父母掌控欲对孩子影响有多大#的热搜,底下评论都在吐槽父母的掌控行为。
网友们的经历各不相同。有的是被妈妈从小管到大,21岁时,如果晚上7点不到家,妈妈就会不断打电话直到孩子回家;染发也只允许妈妈喜欢的颜色。
为了逃离妈妈的管教,孩子考了个外地大学,因为“家里太窒息了”。
或者是,有的家长打着保护孩子的旗号窥探隐私,比如偷看日记、翻书桌都做过,认为自己应该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却想不到招致孩子的逆反,越管越不从。
再不然,有位网友说,爸爸口头说尊重孩子是个成年人,要自己拿主意,但只要孩子的想法跟自己不一样,就判定为“不听话”,“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管着我”。
还记得火爆一时的《隐秘的角落》吗?周春红是小主人公朱朝阳的母亲,表面上,她很爱儿子,努力工作,为了孩子的感受牺牲个人幸福。
但这一切的爱,都需要朱朝阳付出代价。周春红控制欲很强,她期待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记账、喝热牛奶、全力学习…有时对父子间正常的相处,也会表现出一种“嫉恨”。
朱朝阳有几次和父亲见面后,若回来表现出一丁点开心,周春红就马上会给与打击:我辛苦拉扯你十几年,难道做得不比那个带你才去游几次泳的人好吗?
周春红一味希望孩子站在她这边,有意无意向孩子灌输“我们悲惨的生活都是你父亲抛弃我们导致的”,完全忽略了儿子对父爱的需求。可以说,正是妈妈这种窒息般的控制,一步一步将朱朝阳推向了“黑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琳琼老师曾分析过此类行为,“家长在无意识中把自身需求都加注在孩子身上,通过严格的生活管束、引发孩子对家长的内疚感,来操控孩子按照她的意愿长大。这种控制,要么造就出一个个‘巨婴’,要么造成一次比一次强烈的‘亲子冲突’。”
孩子接二连三地“不听话”,不是他们叛逆,而是这个家庭“病”了。
很多时候,家长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学习不是唯一的标准
视频的最后,这位妈妈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开心地长大”。
在她看来,健康和快乐或许是她这个“学渣”孩子的最好出路。
然而当孩子得知妈妈把他定义成学渣,一个纯负面的评价,他真的会快乐吗?
《十三邀》最近出了新一期节目,许知远对话二本大学老师黄灯。这位老师从多年教学经历分享自己的思考:教育与孩子命运的关系究竟如何?
因为曾经有一个学生的一句话,深深触动她。
都说源头活水,而那名学生说,自己这种不够优秀的人,是“工业废水”。黄灯老师很惊讶,怎么会有风华正茂的孩子用“工业废水”来形容自己呢?!
黄灯老师自己本身从农村念书出来,但同辈人和她一样,彼时她对自己的明天充满希望,生活再难,也对明天充满了期望。
而这些年,站在讲台上的她,作为老师的最大感受就是,从小到大“以成绩为标准”对孩子的伤害特别大。
他们在单一模式下长大,走进大学后像空心人,带着塑料和电子产品的味道。脆弱敏感的情绪却被我们忽视,没有出口。
即便他们考上了一个好学校,他们却对自己,对未来,充满迷茫。
在升学压力、父母焦虑、内卷严重的裹挟下,他们渐渐失去自我认同,各种心理问题频发。
令人唏嘘的新闻,触目惊心的数字,在它们背后,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这是孩子的“劫”,更是父母的“难”!
我们培养孩子,从来不该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
《正面管教》一书中,早就提出了我们该培养孩子的方向。每个孩子的资质大不相同,但未来作为一个成年人,想在社会立足,他们需要的能力,无非这么七项:
?对个人能力的强烈意识
?对自我重要性的强烈意识
?对自我影响力的强烈意识
?强烈的内省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
?良好的决断力
一个孩子,从小被培养了这七项能力,即便他成绩不好,将来步入社会,他也会对自己有明确的规划和方向。
当我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孩子,不仅仅是成绩的好坏,而是:
他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有良好的判断和规划…
那么生活中也不会有这么多“学渣”了。
家长们也不用“被迫”承认,我对孩子没期望,希望他健康快乐就好。
毕竟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但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成人又成材!
· END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