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妈妈,在养娃路上您是不是也遇到过这个问题:
孩子小时候,看到家长辅导孩子作业鸡飞狗跳的视频时,心想:对孩子这样至于吗?谁还不是从小时候过来的,理解能力有限,慢慢讲呗。
真的等到自己的孩子上了小学,却发现能做到不发脾气的家长,那才真叫不简单。
不吼娃的都是不看娃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孩子爸:“你这样教育孩子不行,得温柔点儿,得培养好习惯。”
孩子妈:“你行你来。”
面对经常出差的孩子爸爸的“老好人”行为,孩儿妈让他别光说不练。
结果,分分钟钟炸锅,不到俩小时孩子爸爸就“投降”了。
看了这对父母的对话,是不是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呢?哈哈
我觉得,自己之前就是那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
不“吼”忍不住,“吼”了又后悔
我家哥哥刚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完全变了个人似的。动不动就把孩子吼哭,晚上“教育”到11点是常有的事儿。
“吼”的过程中确实很过瘾,而且越吼声音越高,越吼越停不下来。(现在想想,楼上楼下的邻居是真好,竟然没有找上门来,哈哈)
吼完,看着流着泪睡着的孩子,心里那个自责、那个难受就别提了,心中又暗暗想:下次一定要控制住。
可是……,于是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不吼忍不住,吼了又后悔”的负面循环中。
我们为什么总是“自责”
1:育儿文章看太多,陷入焦虑
您是否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或者专家观点:孩子越凶、越打就越笨。
大家就会越焦虑,可是面对孩子的各种不听话的问题,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于是乎,每天被各种的焦虑、自责所包围。
2:爱于自己的面子和权威
一道题讲上两三遍听不懂,家长一般都会大发雷霆。
要么觉得孩子太木讷,要么觉得孩子不专心,明明知道是因为自己讲得不够明白,却还死不承认。
3: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有一天孩子给我看了个小视频,当场把我逗笑,可心里却是无比的尴尬。
妈妈心情好的时候:
“妈妈,我看会儿手机可以吗”?
“看吧”!
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
“妈妈,我想看会儿手机”?
“看什么看,考了几分儿,还看手机,赶紧给我读书去”
…………
哥哥说:“妈妈,您就经常这样,简直太形象了。”
拿破仑曾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要求孩子不要乱发脾气,自己宁愿事后自责,也要肆无忌惮地发泄。
想明白这个问题,但“吼”无妨
在吼孩子之前想一想,这次的“吼”能不能帮助孩子成长?
父母总是喜欢给自己这种反复的自责找个很好的理由——控制不住自己自己的情绪,忍不住就发火儿。
说实话,吼孩子确实会“上瘾”。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能够忍住的能力:
- 我们讨厌的领导
- 我们不喜欢的客户
- 欠钱不还的朋友
在这些人的面前,我们通通都可以忍,因为他们身上有和我们利益相关的东西。
而面对眼前的“熊孩子”,觉得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价值,于是毫无忌惮地脱口而出去发泄、去吼他们。
可事后想起孩子的可爱、懂事,又陷入后悔自责的死循环。
所以,吼孩子之前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吼完孩子是为了发泄自己情绪还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
如果是后者,那么你可以吼,吼完自己心情爽了,也能够让孩子获得经验。
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个短暂的思考,也可以让我们及时制止自己的行为。
之前看过前央视主持人王小骞老师的一个视频,特别认同她的观点:
1:工作中的情绪和压力可以带回家,但是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
2: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孩子就会知道大人世界的不容易,她就会生出一种高级的情感叫“体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