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心理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一到家就开始刷手机,有时候是玩游戏,有时候是刷视频,吃饭也放不下手机,就更别提学习了。一刷手机就能到半夜一两点,耽误第二天的上学。
家长想了各种招数来管控孩子刷手机的行为,比如:设置刷手机的时间、断网、威胁、哄骗等等方法。
家长可能更在意如何不让孩子玩手机,但应该思考下孩子为什么喜欢刷手机?
逃避真实生活
现实生活中所能遇见的人和事可能都不是孩子想要交流的对象,例如老师、同学等,没有共同语言的被动交流,每一秒都像是在监狱中煎熬,孩子只想要逃跑。
无论是通过网络聊天还是通过网络游戏、视频等,这些活动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孩子自己手里。
孩子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想看的消息、想要交流的对象,这样的契合度和自由度是真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的。
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很典型的“补偿心理”:
当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时,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有失败的痛苦。
02.
“精神回血”事件让人沉迷
刷手机是孩子认为唯一不必看别人脸色的时光,是一天中难得的“精神回血的时间”,且这个时间让人沉迷。
心理学上有一个知识叫做:嗑瓜子效应。
人在嗑瓜子的时候很容易停不下来,轻轻磕一下就能吃到瓜子肉,这种“即时的快乐”让人“欲罢不能”“根本停不下来”,不知不觉就磕了一大包。
同时,嗑瓜子还不耽误干其他的事情,可以一边嗑瓜子,一边聊天、看电视。
因为嗑瓜子是一种无意识的、不需要督促的、机械的行为,用来打发时间最好。
本质上讲刷手机和嗑瓜子带来的快乐是一样的,手指上下滑一滑就能获取新的快乐。
直白搞笑不费脑的内容,加持节奏动感的洗脑神曲,在充斥着娱乐、放松、休闲的短视频中,家长都控制不住刷手机的行为,更何况孩子!
03.
目标缺失
宅家刷手机的孩子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长期甚至短期目标的丧失,但有可能孩子依旧对自己有高要求和高期待,一边是对自己的高要求,一边是没有目标难以行动,这样的情况导致孩子内心冲突。
通过上网排解焦虑的过程中,偶尔的反思,又增加了负罪感。
所以可能孩子宅家自己心里也很着急,只是并没有在家长面前表现出来而已。
一方面孩子在被当代传媒进行着全新的感官教育,被训练得越来越对时间和情绪成本敏感。
另一方面,这些破碎的信息流所唤起的密集情绪体验越来越具有情绪安抚功能,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焦虑和无聊时更喜欢去刷。
它试着省略一切前置和过渡,它以展示代替参与,它彻底讨好一个人最原初的感知觉功能,而不去关联深度情感和复杂心理。
晚上睡前,一个人的时候终于不用扮演那个让所有人满意的角色了,这时候孩子的真实自我受到的委屈激发了叛逆自我,以不干正事,刷无意义的小视频来争取“自由”的时间。
这是一场自我之间的战争,不会有赢家,只有内耗带来的疲惫感和拖延会在第二天接着出现。
写在最后:
因为刷手机可以获得快速可得的刺激,导致孩子对现实生活中那些愉悦感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行为,比如学习、阅读等事情难以提起兴趣,容易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对于还没有形成深度思考能力的孩子来说,沉迷手机之后,再想让大脑适应深度的、专注的学习生活,将会变得非常艰难。
而作为父母,要做的无非就是“以身作则”和“高质量陪伴”。
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自己不要沉溺于刷手机,同时尽量抽出时间来,一同在学习、游戏中找到乐趣。
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有时候是把“双刃剑”,孩子的成长路上,每个家长都要做好“引路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