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长咨询我,他的孩子已经上高二了,老玩儿游戏,不愿学习,听不进任何意见,总是和我们对着干。经常发脾气,摔东西。一次要换电脑,说电脑玩游戏速度太慢,我们没同意,怕耽误学习,孩子就把电脑摔了,还要从楼上跳下去。经常拿烟头烫自己的胳膊。我们害怕孩子会出事,现在都不敢跟他说话了。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根本不想和我们交流。我了解到,这个家庭父母都是高学历,在政府部门工作。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所以从小对孩子要求比较严,孩子不听话,父亲还经常动手打孩子。他不明白,现在孩子大了,用以前的方式怎么就不管用了呢,而且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没办法,求助到我。
这是很多父母遇到的烦恼。但当孩子面对心理医生时,却会坦露心声:“没人能明白我,父母总是命令和批评,我不想与他们说话。”为什么孩子与心理医生可以谈论自己的内心想法,而面对父母却闭口不说呢?为什么父母说的话孩子不肯听,反而心理医生说的话他愿意尝试去改变呢?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父母喜欢用命令、指挥、警告、威胁、规劝、说教、批评、责备等方式与孩子沟通,如:“你必须搞好卫生”,“如果你那样做,你会后悔的”,“我不允许你这样做”等表达。这种状态下,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没有顾及我的感受,你认为是我的错,我什么都要听你的。”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具备自己的思想,自尊心强,与父母的思想产生冲突时,孩子常常会作出的反应:保护自己,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家人交流,反抗叛逆,我行我素,甚至以暴制暴。这是因为我们家长缺乏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没有学会尊重孩子,学会倾听,没有学会怎么与孩子沟通交流。下面我来介绍几个方法:
1.简单的“敲门砖”。“哦,怎么样了?”,“是吗?”,“说给我听听”,“发生了什么事?”这些回应传达了对孩子尊重和接纳,没有将话说绝,留有空间,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2.积极倾听和反馈。一个适当的眼神接触,开放的姿势鼓励他说,听完后对重要关键的观点准确回应:“你是说……这个意思吗?”准确把握孩子的情感反应:“你非常担忧自己的学业;你与同学相处很困惑是吗?”这样孩子觉得是在认真听他所说的话,认真对待他的问题,才会进一步与父母交流。
3.代替惩罚的方法。当孩子做错事了,父母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期望,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提供孩子选择的机会,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后果。
4.换种方式说出自己的感受。“小点声,你真是个讨厌的家伙”换成“我不喜欢别人跟我大声说话”;“你到底怎么回事,不学习,总是在玩儿游戏?”换成“最近作业多吗,学习累不累,学习累了,可以玩玩游戏。当做休息。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更容易和一个表达感受的人合作。
5.适当温暖的提示。“谁喝的牛奶,不放回冰箱?”换成“牛奶不放回冰箱,会变质的”;“再让我看到你在墙上画,就揍你”换成“墙上画画不如用纸来画”,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孩子往往也容易接受。
6.描述当时的情况。“你又忘记关水龙头了,你想把家淹了呀?”换成“浴缸的水快溢出来了”;“告诉你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要关灯!”换成“厕所的灯还开着呢”这样描述问题的时候,也就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去做,这样孩子就不会反感。
7.适当的陪伴。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父母切不可唠叨,只要在身边陪伴或保持适当空间,做一些实际性帮助即可,如照顾好起居饮食,一声问候,反而让孩子感到有安全感和亲切感。
总之,不要评价孩子的个性和人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带有指责、批评性的语言攻击孩子,接纳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观点,先听孩子说,了解事件经过,找原因,适当提示,引导解决问题方法。
我相信,如果我们家长把孩子当成朋友来对待,多替对方着想,多倾听,少指责,孩子也一定会和我们无话不说,成为我们的朋友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