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些场景,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很熟悉:
·不想给孩子买某个玩具,就转移他的注意力说:走,咱们去前面吃好吃的;
·避免宝宝在桌子上乱写乱画,就拿起别的书转移孩子注意力说:来宝宝,咱们看看这个绘本吧;
·宝宝缠着妈妈不让她上班,老人就抱起孩子说:咱们下楼看看其他小朋友在玩什么…
每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很多家长就用“转移注意力”这一招,认为既处理了孩子的坏情绪,又避免自己当坏人与孩子对着干。
但实际上,转移注意力只是暂时转换了孩子关注的点,并没有从根本上让他知道“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
等到下次他依然可能会胡乱要玩具、在桌子或沙发上画画、缠着妈妈不让她上班。所以,随便转移孩子注意力,很可能有害而无利。
滥用“转移注意力”的不良影响
- 阻碍孩子学习如何处理情绪
宝宝缠着妈妈不让她去上班,这是孩子依恋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这时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正确处理情绪,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促进内心安全感的建立。
比如妈妈可以蹲下来抱抱孩子说:
“妈妈要去上班所以你很舍不得是嘛?没关系的,宝宝在家里看书画画,吃饭睡觉,等宝宝下午睡醒之后,妈妈就回来啦,妈妈爱你呦~”
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用行为和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爱,而不是忽略情绪的表达,否则孩子长大后很容易成为一个情绪化的人。
- 浪费了在冲突中学习的机会
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产生矛盾,一会儿这个抢玩具了,一会儿那俩吵起来了。
遇到这种情况,不是一味地转移注意力就可以,这就让孩子丧失了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遵守规则的机会。
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重要的不是“今天玩了什么玩具”,而是“今天和谁、如何玩了玩具”。
游戏和处理问题的过程,才是需要孩子们重点学习的地方。
- 影响专注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有的孩子在玩积木时,容易因为拼不上而发脾气,甚至直接把积木扔出去。
这时有的家长就会好心地开导孩子说“玩个积木不至于发这么大的脾气吧?走,妈妈带你去公园玩!”孩子听到去公园,立马从生气模式转为开心模式了。
可是这种方法却会伤害孩子的专注力,不利于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会促使孩子形成离散、肤浅的认知模式,无法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如何正确“转移注意力”?
尽管不能随便使用转移注意力,但对于1岁以下的宝宝,家长还是可以使用这个方法的。
因为他们对规则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很多行为只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比如几个月的宝宝“打人、咬人”,这跟他的触觉发育有关系,也跟他肌肉控制能力不够有关系。
这个阶段当他“打人”时,我们可以用击掌、拍手或给他其他玩具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
但是当孩子到了1岁半、2岁之后,就要慎重使用这个方法了。因为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开始有自我的想法,需要通过各种体验认识自己的存在。
这时我们就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从小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比如:
·电源绝对不能摸,很危险
·饭前不能吃冰淇淋,会影响肠胃
·桌子和沙发不是画画的地方,不能随意涂画
但是一般情况下,很多孩子可能不会接受这种劝说,结果依旧是哭闹个不停。
这时就需要我们做到最重要的一点:接纳并与孩子共情,引导孩子选择其他解决方案。
·我知道你很想吃冰淇淋,不如我们下午再吃?
·我知道你喜欢画画,那就在本子上尽情创作吧!
·玩秋千需要排队,尽管你很着急,我们也不能插队
恰到好处的转移注意力,不是帮孩子逃避问题,而是让他知道什么是不可以,然后通过主动的选择其他活动(或事物)来学习如何面对这些“不可以”,来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关于如何正确帮助孩子疏导情绪,有一个“SENSE”法则可以试一试。
- “S”:Safety always comes first
- (安全永远第一):
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首要考虑孩子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在商场或公园大哭大闹,那首先要把孩子带到相对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中,再疏导孩子的情绪。
- “E”:Empathise(同理心):
有时孩子会“犯错误”,像不小心打碎杯子、碰到板凳之类的,这跟他未发展完全的基础能力有关。
家长要做的是了解孩子能力发展水平,理解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意义,而不是无端地指责和批评。
- “E”:Name the child’s feeling
- (给他的小情绪命名):
有时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所以只能用“哭”来发泄。这时我们不妨帮他给小情绪命名,也就是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比如“我知道你的玩具坏了你很难过”。
这样既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和理解情绪,又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倾听的。下次他再有类似的情绪产生时就会主动向你求助。
- “S”:Support the child(提供情感支持):
当孩子遇到困惑或不良情绪时,没有什么比爸爸妈妈的拥抱和关爱更有效了。下次孩子发脾气时,不妨试试抱抱孩子。
“S”:Exchange(身份互换):
和同理心相对,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
孩子成长的路上,不需要太多“好人”,而是需要正确的引路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