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咯,大家好~由于小儒妈妈提出异议,于是今天,继续就着昨天提到的,关于发现孩子打游戏时,“打不过就选择加入”地话题,继续深度的和家长们剖析一下。
由于考虑到小儒妈妈作为一个母亲的身份,她提出的问题或许正是屏幕前大多数父母共同的疑惑,今日,我们就从这些问题下手,让曾经也是个皮孩子的我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和家长们分析交流一下。
首先,是关于家长态度的问题。因为小儒妈妈上次和家人联系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问题,据说她在江西的小侄子因为疫情原因只能在家上学,作业的下发上传全在家长群里进行,于是,这孩子趁着母亲忙碌时期,以要查作业为由将母亲的手机借去,等到被发现时,已经玩了近一个多小时的游戏,诚然,这位孩子后面被他的母亲可劲的教育了一顿之后,老实了许多,虽说后面还会发生类似情况,但打过之后,就会老实几天。
因此,小儒妈妈的疑问是,每个家长的管理方式都不相同,有些孩子太过皮实,如果按照我那个“打不过就加入”的理论,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父母支持的,变本加厉,反而严厉应对,才能让他老实下来。
可是在我看来,小儒妈妈漏了一点。那就是这个办法说到底只是治标不治本,还有可能使得孩子产生报复心理:你越打我越做。所以我极不赞同以这个思维去看待这件事。因为,这个思维方式欠缺公平性,它的存在,已经形成了一种偏见,一种将自己的孩子定义成皮实、淘气、不听管教的偏见。
还记得学者顾振飚曾说过一句话:“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会懂得尊重别人,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内。”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相互成就。
意思是——我们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尊重孩子,那么对方也会尊重我们,我们也能更加清晰地认知到自己的一个价值,从而更加珍重自己。
尊重是相互的,在认知到这个理论之前,我们要首先明确一个思想,这里,我们恰好能借用前苏联杰出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是的,孩子是一个鲜明的个体,或许对于母亲而言,他们源于自身的孕育,但是在呱呱坠地之后,确切地说是更早之前,他们其实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我们可以正确的引导、指引,却必须站立在中立的角度上,所以这里我们就必须要提到换位思考。
还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看电视,母亲为了能让我认真做作业,就在每次出门前将门锁了起来,可是她不知道的是,我早就配备了备用的钥匙,甚至还观察过她具体的回家时间段,掐准时机,每次都能在母亲回来前的半个小时成功“出逃”。
所以说,以个人思想为基础上做出的强制性的教育并不成立,虽然说这么说是不对的,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而言,父母的这类行为确实会被称之为“压迫”。
或许稚气未脱,我们身上仍存有喜好冒险的精神,碰上这样的情况,反而会去偷偷反抗,并为之沾沾自喜,从而忽略了母亲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我们的初衷。
那么说了这么多,家长们是否理解我为何会提出“打不过就加入”这个想法了?
当然,我在这里指出的“加入”更大的意义其实是指一种尊重和理解。
少时,家长们也曾有过一段鲜衣怒马的少年时期,那时,我们或许也会为了某个女孩儿而怦然心动,放学也会约上同学,一块打打游戏,只是成年之后,更多的责任让我们学会了克制,但于孩子而言,他们尚且不必接触到这个领域,相信很多家长更愿意的是给孩子营造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所以他们需要思考的往往比我们所考虑到的要简单的多。
所以,我们理解少年人喜欢游戏的心态,并不急于去否定它,才能为下一步做出打算。
说到这,我又不得不提一提偷看电视翻车的那档子事儿了。
那是一个午后,我照常在母亲出门后溜进房间偷看动画片,或许是看得太过入迷,没注意到母亲提前回了家,以至于十分尴尬的被当场抓了包。
那会儿我还将备用钥匙拎在手里甩着玩,母亲看到这,大抵也猜到了我这一段时间都会在她走后偷偷进门,所以进门的时候,面上神情极为平静,没有表现出一点吃惊。
时隔许久,许多记忆其实都已经淡忘,我甚至不记得那天的天气如何,却对当时的心虚、震惊、后怕而感到记忆犹新。
母亲没有责骂我,只是安静地看着我,那时候,我的手脚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放,最后僵硬了半天,这才硬着头皮去关电视。
是母亲阻止了我。说实话,在我确定母亲不追究的时候,我是感觉到庆幸的,但很快,这份窃喜,又被极大的羞耻感给占据。
因为母亲并没有离去,反而在我旁边坐下。在和我聊了段剧情之后,我听到她的感慨,也就是在那时,我知道了母亲的童年。
因为是女儿的缘故,母亲儿时并不受宠,反而吃了很多的苦,少时的乐趣更是一样都没沾碰过,童年的时光更是被干活和为家里赚钱占满。
但这样的遭遇却没让她变成下一个外婆,相反的,她说她很庆幸能够为我营造出这样轻松快乐的童年。那一次,我与母亲交谈许久,我羞愧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母亲也明白了,强制性的管理只会引起我的反抗,我们都心照不宣的各退了一步,至此,我们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前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这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对此,我感慨颇深,而这段经历也让我在往后的时光里,每每想起,总会忍不住庆幸母亲的温柔,又感激于母亲的指引。
所以有时候,教育方式真的很重要。
说了这么多,我想,像小儒妈妈一样的家长们大概也理解了“加入”的概念,那么,今日的分享就到这里,让我们明天再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