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开始关注孩子的编程启蒙教育了,但少儿编程究竟怎么学,课程应该怎么挑?很多家长也是云里雾里。
我带孩子前前后后学了一年多编程,也踩过不少坑。今天分享一些学习编程的真实感受和积累的心得。
一、选课要先看老师
大部分线上编程课都是录播课,如果选录播课,这类课程都是提前录制好的,相对来说课程经过反复打磨,老师也是精挑细选过的。
而在直播课中老师的重要性更加的显著,同一品牌,老师也是千差万别,老师的专业背景,对儿童编程的理解,是引导学习还是照本宣科,差别就更大。
遇到这种情况,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己带着孩子去体验,如果是一对多的,记得观察下同一课堂中其他孩子的表现,看看是以听课为主,还是说多给孩子机会自己去尝试为主。
比如,有的老师会在讲解的时候,直接对着编程课件巴拉巴拉讲,也没有任何互动。这样孩子听不懂或者觉得枯燥,当然会走神儿了。通常的做法是老师会喊一下同学的名字,然后说送给他小星星/小红花之类的强行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进来,短期会有点效果,但长期来说并不能提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还有,要仔细看老师自己对编程的理解,近两年编程市场大热,不乏一些老师是半路出家,有的甚至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编程。对编程的理解也就是停留在代码层面,对上层的编程体系概念一点都没有,自然而然也就不能引导孩子学习其中关键性的计算思维(序列、循环、数据结构等)。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家在学习编程中的移动指令时,孩子在地图中走迷宫、闯关中使用得特别的溜。后来学另外一个课程画笔的时候,老师让孩子想一想如何画一个三角形,孩子就无从下手。因为当时老师只讲解过让角色前进、后退,孩子从来不知道移动这个指令还能用来画画。所以,在这个环节里,就特别考验老师的能力。需要老师能够引导孩子把一个简单的指令灵活的用起来,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讲。
所以给孩子选课的时候,除了试听,最好深入了解下老师是否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是否有一些儿童教育的经验,如果知道在课堂中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那就更好了。
二、看课程设计是否成体系、难易梯度合理
儿童编程虽说都是参考美国CSTA标准的,但里面的差距很大以前。之前带着孩子听过傲梦试听课,在第一节课程中的后半段是一个游戏闯关小游戏。
首先是定义武器装备,其次是让角色穿上装备然后使用“广播指令”,这两个概念似乎孩子能听懂,但是从理解上来看“广播消息-收到消息”配对使用孩子一下子就懵了。
尤其像我们之前第一次接触编程,孩子只能跟随着老师说的做,一堂课下来能明显地感受到孩子的状态非常低迷,更别说学到了什么编程知识,留下的学习记忆仅剩下闯关。
但是,后来我们学咕咚编程的时候效果就明显好很多。
咕咚编程设计中引导特别贴切,比如场景是迎财神编程小游戏,财神骑着驴从天抛下福袋、金元宝等,因为是互动AR课程,孩子可以伸出小手来接,看谁接的多。
那么怎么看谁接的多谁接的少呢?当然要有一个计数统计的,这就是变量,孩子一下子就理解了,老师解释说这就像孩子们在踢球比赛中用来记分的一样。把抽象的概念用孩子熟知的场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习,然后能自己灵活运用。
所以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一方面看课程体系是否参考了对应的标准,另外就是课程中的难度梯度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由易到难符合孩子对应年龄段孩子的认知发展。
三、编程不能只学不练
不管录播课还是线下课,编程课一定要上手实操。所以在选课的时候,要看课程中是否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自己去调试,这点非常的重要!
因为课程时长的限制,很多老师都是希望孩子尽快完成,或者简单地把刚才老师的示范重复一下,但其实这都会极大的影响孩子自己思考、调试的能力。
咕咚编程创作营我们参加了2次,最大的不同在于孩子看完特别想“自己上手去做”。因为以前也学过一些以听为主的课程,这些课都是讲完一段时间给孩子一个练习。而咕咚编程是以PBL项目形式进行引导的,每次孩子都能跟着用学到的编程知识自己开始创作,自己尝试。老师更多是引导启发。
同一期的一位朋友也反馈,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放下书包都是先学一节编程然后再想写作业,有一天晚上孩子自己全神贯注的研究做到10点多手脚冰冷都全然不知。
像咕咚编程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孩子上一段时间如果能坚持下来,会在独立学习能力、创意思维能力上有非常大的收获。
总结下来,编程、机器人玩得好的孩子,起码具有以下几种能力:
1、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编程的过程,就是要想清楚1,2,3的顺序。然后编写程序交给计算机一步步地执行,根据序列、条件等去思考步骤。这个过程能极大地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
2、超常的专注力
因为编程要自己思考,拆解问题,遇到bug更是常有的事,要追踪问题原因,想办法去解决,还不能死记硬背,否则一点效果都没有。这个过程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编程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学编程让计算机去解决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能让冲动的孩子变得很稳重,遇到事情不慌乱,失败了也不再害怕,沉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试错,变得更加坚强勇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