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在家里寻求不到爱,就会绞尽脑汁在别处获得爱。
即便这种爱,在家长眼中看起来如洪水猛兽。
2.
君子宜解不宜结。
洪水宜疏不宜堵。
只要善于引导,这也不失为一种情感诉求的平衡。
3.
把牙膏全部挤成一团,就是孩子伸展了自我主张。终于做成了大人也没有做成的事。即便这在大人看来,是一种不必要且令人头疼的麻烦。
但这给孩子的感觉是,自己在家里的作用——“也能顶一个人”。即便被责骂了一番,但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这种快感,来自“被关注”。
不做些捣乱行为,家人就“看不到”自己,生活就太无趣。
4.
这和恋爱中的“作”,是相似的道理。
需要刷一刷存在感。
人都是喜欢被关注的。
孩子的行为虽然在捣蛋,但是却带着出人意料的深层含义。
5.
中午爸爸和颜悦色的让孩子帮忙收拾一下碗筷,遭到了孩子的无情拒绝。
不管边上人怎么连哄带骗,好言相劝都没有用。
究其根本,原来是一种对老爸权威的无声抵抗。
平时老爸在无意间,要求自己不要翘二郎腿,不要穿溜冰鞋听网课,写字使头要抬起来,不要边吃东西边听课,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写家里的作业。
但这些都是以不容商量的命令语气发出的。有时这些是奏效的,而有时,这些是无效的。
但不管最后孩子有没有照做,老爸的这般印象早已深深印刻在脑海里。
6.
既然你让我不好受,我也要让你不好受。
这是一种非黑即白的孩童式打击报复,即便并不合理。但同样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现象——
外部世界是自我内心的映射。
你对孩子轻声细语,孩子将还你娇嫩可爱。
你对生活喜笑颜开,生活将还你阳光灿烂。
7.
“所谓长大成人,
也许就是将童年时期所拥有的精彩宇宙忘却的过程。
在大人的内心,也各自有个宇宙,只不过大人的心灵往往会被眼前的现实所吸引,例如薪水有多少,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地位,而忘却了自己内心的宇宙。甚至在发觉其存在时,感到出乎意料的不安。
也许正是为了躲避这种不安的袭来,才会无视孩子宇宙的存在,乃至试图进行破坏。当我们反过来努力去了解孩子宇宙的存在时,我们也会回想起已经忘却的自身的宇宙的一些事,或者有一点新发现。”
——《孩子的宇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