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印度思想比较多,印度人的宗教和思想追求的是个体解脱。我认为解脱也是心理学的目标,而如何解脱,从印度的宗教和思想中可以得到一点启发。
一、 身体和心灵的关系
身体运动的意义在于,运动让心灵“空转”,形成空的境界。心理的压力和烦躁可以缓解,一致运动一直缓解,心理问题的缓解作用对于人很重要,因为心理问题大多是成长的烦恼,要度过成长期,需要时间和生活的阅历去消化不可理解的事情,缓解将难题慢慢推迟解决,之后凭借阅历的得到释放。这是一般心理问题自我解决的过程和途径。
二、 概念的辨识和抽离
人是人文的动物,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文化带给人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抽离。比如爸爸、妈妈的概念,孩子从说出口到理解其意义是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概念间相互比较,并可以抽离出不是的成分,形成对概念的新的认识和塑造。
三、 情感的辨识和抽离
伴随者概念的是情感的辨识,辨识情感应该很明确,和概念一样的明确,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悲伤,这些情感作为体验者应该有辨识的能力,而一味的避免坏情感的体验,或者模糊化坏情感的意义其实是对体验者的误导和遮蔽。任何情感体验的机会都是很宝贵的,这来自机缘巧合,更来自心理的感悟。而对于情感的抽离,是把握情感的过程,运用情感的过程,是个体选择情感的主动。
四、 日常心理的解脱
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脱需要运动,运动有两类:物理运动,比如健身、运动。情感运动,比如交友、恋爱。情感运动是更社会化的、与人接触的心理解决方式,与人接触必然涉及概念和情感的辨识和抽离。人与人的互动,就是概念和情感的互动,与人打教导多了,所谓见多识广,受心理羁绊的抵抗力就增强了。
五、 独居的心理倾向
孤僻或离群索居的生活对心理问题的影响就是因为失去了接触的机会而减低了辨识和抽离的能力。独居是心理的倾向性,正如空灵带给人的压力减少,心情愉快。人通过改变外在环境的压力而让自己免受伤害,这是正常的规避技术。要看到,心理问题的本源是个体自己给自己制造的问题,当个体不再给自己制造或少制造的时候,心理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负担和压力。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多一份宽容、慈悲,世界就和平了。
总之,宗教带给人的作用是“精神鸦片”,缓解了心理的紧张,自我宽恕了自己,个体得到了解脱。而宗教的修炼在注重心灵的空灵的同时应该兼有物理运动的劳作。相得益彰的,身心的互相促进。苦行僧或修行者的禁欲是法门,是有说道的,并不是一味的对行为的限制,盲目的修行,失去智慧的修行如同行尸走肉,并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一家之言,希望有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