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条消息让英国的许多家长心有戚戚:
威尔士正式出台“打屁股禁令”,禁止家长或看护人对孩子实施任何体罚行为,包括打屁股、扇耳光、罚站等,否则将面临牢狱之灾。
值得一提的是,该禁令的生效范围很广,哪怕你只是过境的游客,也同样受到该禁令的限制。
禁令从3月21日起正式生效,社交媒体上也掀起讨论热潮:
管教孩子的尺度在哪里?抛弃“棍棒教育”,又该如何应对“熊孩子”?孩子经历“叛逆期”,还能怎么办……
01
“合理惩罚”vs 过时糟粕
此前,英格兰与威尔士实施的是“合理惩罚”辩护政策,即父母可以用管教孩子作为理由,对孩子进行体罚而免除法律责任。
一项民意调查曾显示,英国有“74%的成年人认为打孩子不应该是犯罪”。而英国法院在审理和判决类似体罚孩子的案件时,也往往会酌情轻判。
换言之,哪怕是在相当重视儿童权益保护的英国,人们和法律体系也普遍认为,孩子实在太淘气的话,略施惩戒并不算很过分。
毕竟,谁都有被调皮捣蛋的孩子气得冒烟的时候……
因为在英国,体罚的“传统”可以被追溯到19世纪。当时,英国盛行一种“维多利亚式教育”,非常强调智力训练和书本知识,课程严谨但脱离实际;对待孩子则保守、严苛且刻板。
而体罚,正是维多利亚式教育的一大“特色”。
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就曾在小说《简·爱》中描述过这样的场景:一个13岁的姑娘被逐出课堂,众目睽睽之下在大教室的中间罚站;另一位被指责外形邋遢的女孩,则被老师当众用木条在脖子上打了十几下。
英国史学家露丝·古德曼也在著作《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中提到,一位女孩因为在课堂上犯错,竟被女老师绑起来鞭打,身上伤痕累累、十分骇人。
事实上,当时的女王维多利亚就是这种教育方式的推崇者。
作为在压抑的“肯辛顿体系”下长大的孩子,幼时的维多利亚性格敏感、脾气暴躁,且继承了母亲极强的控制欲。作为从惩罚体制下的“幸存者”,维多利亚不知道如何做母亲,更不知道如何爱孩子。
这种教育体制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长子和继承人“伯蒂”阿尔伯特42岁便郁郁而终;小儿子利奥波德更是在30岁时英年早逝;几个女儿和儿媳的婚姻生活也都不幸福。
更糟糕的是,这种体罚式教育的阴影也笼罩了第三、第四代:早年丧母俄罗斯末代王后亚历山德拉正是在维多利亚这种教育模式下长大的,而她也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几个孩子。
创伤式的经历让她养成了不苟言笑、不善社交、阴郁封闭的性格,间接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
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教育模式显然是违背儿童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的过时糟粕。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就曾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研究表明,哪怕是惩戒孩子某种具体的不良行为,体罚也算不上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因为,它的威慑作用只是暂时的,但所引起的负面情绪,如孩子心中的愤怒、复仇和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
也就是说,体罚对孩子所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体创伤,已经远远超出了其短暂的约束效果,哪怕仅仅从效果价值的角度看,也十分“不划算”。
除此之外,体罚还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讯息——“以暴制暴”、“武力取胜”。
国际犯罪学专家大卫·法顿就曾经说过:“那些肢体受到摧残,还有受到忽视的儿童,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非常暴力的攻击者。”
不论怎么说,这都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通识——体罚不应,也不能成为教育的“合法手段”。
02
必要保护 vs 矫枉过正
在法令出台之前,英国就已经对体罚孩子这一行为进行了限制:在学校、儿童之家、地方当局寄养院和托儿所等公共教育场所,体罚都是非法的。
但显然,在保障儿童权益呼声愈加强烈的今天,仅仅在教育场所作出限制还无法让关切者放心。与孩子关系更为密切的家长,自然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对象”。
1979 年,瑞典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禁止体罚儿童的国家;
2020年4月,泽西岛成为了不列颠群岛第一个禁止打孩子的地区;
2020 年 11 月,苏格兰成为英国第一个将打孩子视为非法行为的地区。
有这些例子在前,也难怪工党领导的威尔士政府与一些儿童保护倡导者骄傲地将此次的禁令誉为“历史性”的进步。
不仅如此,他们还呼吁英格兰地区也应“赶上进度”,推出类似的禁令。
不过,这种观点也招来了不少质疑声——
以威尔士保守党为代表的批评者担心,所谓“打屁股禁令”可能会被一些好管闲事的人利用,甚至冤枉一些尽责的父母为罪犯,属于矫枉过正。
更有人担心,这种过于严肃的禁令可能鼓励“斯塔西文化(告密文化)”。
对此,社会服务部副部长朱莉·摩根予以反驳。她说:“文化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我认为这项法律将加强这一点。”
“在威尔士,就像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一样,我们将不再容忍对儿童的身体暴力。我们不允许对成年人或动物进行体罚,但是我们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都容忍成年人对孩子进行体罚,这完全是荒谬的。”摩根补充说。
西蒙卡尔弗特就是反对该禁令的运动组织Be Reasonable的成员之一。
他说:“我认为一些家庭将因这项法律而遭受不公正的痛苦,我认为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呼吁重新审视这项法律。”
03
放任自流 vs 智慧管理
在更多家长眼里,新出的禁令仿佛一把“双刃剑”: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孩子免遭虐待,可那些家有熊孩子们的家长,又该怎么办?
要知道在英国,“Teenager(青少年)”这个词,几乎等同于麻烦
孩子长到这个年纪,说教早就失去效果。父母的权威性也在不断下降。如今碍于法令,打也打不得,一些家庭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们更是有心无力。
据统计,2021 年,伦敦发生多起涉及青少年的恶性案件,共有 30 名青少年因此丧生,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疫情之下,许多家庭遭到重创,在经济、精神等方面陷入困境。而与此同时,不少公立学校因人手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被迫关闭。
在这种情况下,无所事事的青少年很容易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而不受约束的他们还极易受到来自社交媒体的影响,从而出现种种“越矩行为”。
而与此同时,一些私立学校的同龄孩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礼貌、自律、耐心。叛逆期三个字,仿佛与他们绝缘。
良好的形象背后,其实是严格的纪律要求:小到衬衫的扣子,大到上课说话的方式,从生活到学习,每一条每一项都有严格的规定。
但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这样“高压”的生活不是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反感吗?
在外读书时,曾经遇到过一位在私校体系里长大的英国女孩。提到规矩时,她笑着说:“刚进校时,我们都很有性格。我和同学们还会在晚上偷偷溜出宿舍,去湖边划船。”
但她解释说,对于违反纪律的同学,学校也并没有采取粗暴、严苛的惩罚手段。相反,老师们耐心询问了她们偷溜出去的缘由想法,最后鼓励她们写一份提案,向学校申请每周半天的“亲近自然时间”。
而大多数时候,学生受到的惩罚被形容为“课后留堂”。在留堂的时间里,学生可以选择继续自习,或者进行义务劳动和志愿活动。
对比体罚,这样的处罚将学生在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降到了最低,同时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自己行动的原因,从根本上进行反思和纠正。
正所谓,“治水宜疏不宜堵”,这种严谨而智慧的管理方式,不仅巧妙地替代了更易引起纠纷和争议的体罚措施,而且收效甚佳。
英国私校的智慧之处,也许正在于此。
对于这条打孩子的禁令,您有什么看法?抛弃“棍棒教育”之后,面对叛逆期的孩子们,还有什么更好的教育办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