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其中包含这两点。父母的做法真得很重要。
一是总被父母打断
孩子的注意力可以自我培养。认真玩玩具、专心读绘本,就是训练注意力的过程。但问题是,父母常常上演“打断”的行为。很多家长一定对这样的场景不陌生:孩子正在专心地玩玩具,或者看书学习,大人走过去:“宝贝,喝口水再玩”“喝杯牛奶再玩”“吃个苹果再玩”“感冒了,先吃点药再玩”“先别写作业了,赶紧过来吃完饭再写”“你能不能写快点,别磨蹭”……家长走来走去,玩的学的正起劲的孩子,注意力直接被破坏了。也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玩得很尽兴时,就急忙又是拍手又是拍照,发朋友圈晒娃。还有个别家长把孩子做作业的镜头拍下来,再经过后期剪辑配音,做成短视频,这对孩子学习时的专注程度,多少也是有影响的。
另外,家长的某种做法,比如,给孩子穿衣服、系鞋带;给孩子整理书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你总在旁边陪着,还不停地唠叨:“这个字写错了”“这个数算的不对”……这样整天围着孩子转的家长,你自以为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却会亲手毁掉孩子的专注力。
“四书”之一的《大学》开头部分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孩子原本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只要没有外界干预也能思虑周祥,把事情做好。但却被爸爸妈妈那些“不靠谱”的行为,一次又一次打破,孩子的注意力也正在一点点丢失,直至被扼杀。
二是缺乏高质量陪伴
没有陪伴,就没有教育;没有陪伴,就没有感情。没有感情,我们说的话,就进不了孩子的脑也入不了孩子的心。我们要求的陪伴是“高质量陪伴”,家长人在孩子身边,孩子在学习,你却在看电视、看手机,玩游戏。比如,爸爸爱玩游戏,妈妈经常和同事打电话、唠家常。孩子写作业时被爸爸妈妈的声音吸引,就会好奇地探头探脑——这是低质量的陪伴,没有实际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我对高质量陪伴的理解,是和孩子一起做运动,一起看绘本,一起干家务,并在这些活动中与孩子聊天谈心,交流思想等。
父母的做法,导致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咱们能避免的尽量避免,能做到的尽力做好,好吧?
家长结合这四个等级,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注意力好坏就是看时间长短吗?
我到过一所幼儿园,观看了提升幼儿专注力的公开课。公开课有念古诗,听故事,趣味英语,做游戏四个环节。不用猜,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肯定是做游戏了。可是轮到趣味英语课,即便老师讲得妙趣横生,宝宝们的表现也不那么有秩序:摸桌子,抠指甲,拉扯身旁小朋友的衣领,甚至离开座位去找拼图、积木玩……旁听的家长看到此情此景,都不淡定了:“上幼儿园就这样,上学以后该怎么办啊!”
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首先得明白一个原理。
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是构成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其中注意力是另外“四力”的准备状态。也就是说,所有能力的养成,都需要孩子有一颗专注的心。
注意力分为四个等级:
初级注意力,即“分心走神”。比如,宝宝貌似在安静地听爸爸妈妈说话,实则上他的心思已经被其它事物吸引走了,爸妈说的什么一问三不知。再如,孩子本来在搭积木,两分钟不到就去玩拼图,拼不到一半又觉得没意思了……
中级注意力,即“好动随性”。比如,家长让宝宝帮忙拿样东西,他还没听清楚去哪里拿,就冒冒失失地边跑边想:“昨天我看见它在那里!”结果跑过去一看,咦,怎么没有了?
高级注意力,即“专心致志地想一件事”。比如,宝宝够不到高处的东西,找来小板凳垫在下面,轻轻松松拿着了。再如,吸管插不进小孔,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把口子开大点呢?哦,宝宝灵机一动想到了小剪刀。
顶级注意力,即“在大脑中迅速找到攻克难题的有效方案”。比如,当老师把画板放在面前时,其他同龄宝宝拿起笔在纸上乱涂乱画起来,这个小宝宝呢,则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画板上的简笔画,大脑中飞速地筛选着各种方案和思路,最终画笔一挥,画得还挺像模像样的。再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司马光砸缸。
家长从这四个等级出发,仔细分辨一下自己孩子当前的注意力特点,有针对性培养孩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