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所有人都可以理解重视关爱每个孩子以及身边人的身心健康!
书名:《少年抑郁症》
作者:十七个与抑郁抗争的少年和他们的父母
今天并不想过多的分享什么,从这本书我获得了什么,只想为正处在与抑郁抗争时期的人民群体发声。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接触关于抑郁症的真实案例了,我的身边就有很多这类正在与它做抗争的朋友,可以说我很直观的面对感受看到了他们那在谷底狠狠的挣扎中透露出来绝望。
《少年抑郁症》中收录了来自17个抑郁少年的真实故事,这些来自不同孩子的自述充满了委屈,孤独,痛苦,甚至是怨恨。
被寄养在亲戚家,我最讨厌的是我自己。
确诊“抑郁”后,家人说我“是吃饱了撑的。”
因为父母难过的想死,又怕父母难过不敢去死。
被同学霸凌后,妈妈说“他们只是闹着玩。”“为什么不从自身找问题,你肯定是做错了什么,人家才会来欺负你。”
……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真实,现实,内心有什么被不断的撕扯,压抑,忍不住会落泪。
书里的一句话:所有这些疯狂皆源于我们自己,但最能使我们遭受重创的还是他人。
“每个大人都被困在不开心里,没人意识到这件事对我的冲击和伤害到底有多大,我的安全感是在那一瞬间被彻底击溃的。”
这本书的每个案例后面,都附有原北京回龙观医院主治医师于宏华的分析。于医生在书中指出,当下功利性教育更关注孩子成绩等社会功能,却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了解。
孩子需要安全感,被尊重,家长却关注学习成绩、兴趣班。所以那些“鸡娃”“把读书好当作衡量成功的唯1标准”就慢慢出现了。
古话说得挺好:“儿孙自有儿孙福”,可某些父母偏偏要给孩子的人生强加各种标准和框架,结果,“等待考试排名,就像等待一场判决”。
孩子的一生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养育,更需要陪伴与理解,心灵上的滋养才能造就拥有完整人格的成人,父母总在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不曾想过孩子离开母亲肚子的那一刻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这个小生命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心智,ta拥有属于ta的人生道路,父母只是ta人生道路的领路人,至于怎么走还得ta自己说了算。
希望为人父母者都能来读一读这本书,真实的力量给人警醒和深思。
并没有想要指责任何人,只是带给那些做为父母的人一些新的思想体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