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年,越来越体会到张爱玲的那句“人到中年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的含义。因为随着每个人家庭环境、知识层次、时间空间、人员变化、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能在一起活动说话谈心的人越来越受到限制,我们不可避免地感到孤独、无聊与寂寞。
往往通讯录里的朋友成百上千,可畅所欲言的人寥寥无几,而此时阅读成了我们最好的陪伴与知己。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人生百态,丰富自己的视野与提高认知,从而汲取更多的经验教训与感悟总结。
最近读了一位从业十年的资深心理师王玺写的《当人生艰难时刻来临》这本书,书中把42个光怪陆离的心理咨询故事展现给我们,将一群遭遇人生困局的心理“病人”呈现给我们。在这些孤独、创伤、背叛、失爱、狂躁、抑郁、厌世等等似曾相识的艰难时刻、内心煎熬中,似乎都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其中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颇深。
第一个故事是《封起来的书箱》,写的是三年前一个高三学霸级的孩子,几乎全天候在家玩手机打游戏,已经半年不去学校上学,父母无奈接受了他不去学校的事实,但要求他在家学习,他每天假装看,可一个字也看不下去。后来到北京舅舅家小住,一来看换个环境能否看进去书,二是希望北京的咨询师能帮助到他。
咨询师通过房树人的绘画找到了咨询的突破口,由于父母性格都很倔强,家里战争不断,12岁时又生了一个弟弟,家里琐事多让他极其反感,在学校又很难与同学亲近,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厉害,这些对他打击很大,让他越来越抵触去学校。他觉得自己累和痛苦,但又无力控制。
随着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咨询师给了他一个大胆的想法,让他把全部书封存一个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随心所欲安排自己,只每星期来一次咨询。书封存一周后,孩子玩的很嗨很放松,第二周来神采奕奕,第三周再来时表情神秘又兴奋,而后欲言又止,说“玩腻了想看书”,随后未经同意带着一箱书,擅自跑回老家了,一年后带着北京某知名大学的通知书来上学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出现厌学沉迷网络游戏现象时,并不是网络游戏有了多大的吸引力,而是他借助游戏去逃避现实、发泄情绪,活在自己世界里。这一切与父母家人对他的忽略有关,父母没有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他就会以种种形式来表示反抗。一旦找到现象背后真正的原因,当需求被看见被满足后,看起来棘手的事情反而迎刃而解了。
另一个故事是《红尘太苦,我决定出家了~~》,讲的是一个英俊优质男在单亲妈妈的抚养下成长后,遇到一个强势女友、女上司和能干妈妈的三面夹击,觉得自己命苦,生活工作不顺心,没有感到自由和舒畅。于是无比绝望的他,萌生了“逃避这一切,为自己活一回”的想法。他向咨询师倾诉了他准备出家的想法,而后付出了行动。
过了一个月,他又回来讲述了他出家到寺庙后的具体细节,从刚开始逃离一切红尘嘈杂的平静轻松,到寺庙生活后的全新挑战与改造,颠覆了他以往的人生。每天凌晨三点打板起床,到晚上9:00的止静休息,光打坐念经都要六七个小时,还不算打扫寺院、浇花、擦抹佛台的小事。
从小被一路呵护长大的他,尽量用坚强的意志克服适应这些日复一日的单调乏味生活。时隔半月后,他慢慢觉察自己内心生发出对家人的牵挂与思念,同时发现小小的寺庙里也有帮派斗争,跟单位没什么两样,于是对自己想在寺庙修行的做法越来越失望。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凌晨2:00点蹲坑毛厕时彻底爆发,不顾一切地脱下僧衣布袍,连交给方丈的手机都未拿,随着自己的心溜出寺院一路狂奔回家。他一刻也不敢停下来,怕停下来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反复读这个故事时,我在可笑之余又陷入深深的反思。我们在人生的某些阶段可能会萌生“活着太累,不如逃避”的想法,但到了另外的环境,又难免会有一种始料不及的生气失望、抱怨不满等等。犹如许多年轻人不满足当下工作频繁跳槽一样,深不知困难在哪里都有,如何去面对、深耕自己提高能力最重要。
瞻前顾后的人,不能安静下来,逃到哪里都逃不过自己内心的纠结与挣扎,陷入精神内耗的撕扯中。心若不安处处皆烦恼,心若安宁处处是净土,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修炼自己,才是应对的根本。
许多时候我们内心的困惑不解无人能懂无人能解,而读书能从他人的故事和见解里,找到新的答案,让我们思路清晰、豁然开朗起来,真是读别人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所以说,阅读是世界上最简单便捷有效的方式,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距离,与世人对话,与高人为伍,走在从容淡定的人生旅途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