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收到不少高中家长的焦虑留言:“因为在家上网课,孩子的学习状态很不好,不看着就玩手机,如果我们看着的话,他有一百个不情愿,坐在那里也是受罪,马上要复课了,孩子却表示不愿意去学校,这是不是厌学啊,我们该怎么办呢?”
可能会有家长产生这样的疑问:“同样的社会大环境、同样的老师在一个班级里教学,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不厌学,只有我家孩子会厌学?”这是许多厌学孩子的家长最困扰的问题,也是一个灵魂拷问,但他们忽视了从自我家庭里面找原因。
今天不妨让我们家庭层面探索一下原因。
一个家庭的生活观念、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互动、家庭气氛都可能会造成孩子厌学拒学。
在厌学拒学的孩子家庭中,通常存在父母心理控制、高期望、过度保护、偏重智育的现象。
其中,父母心理控制是指使用诸如羞辱、内疚诱导和情感退缩等行为来侵入青少年的情感和认知过程,是一种与不良儿童结果相关的消极养育形式。
父母使用心理控制最常见的表达是:
“你是个笨蛋,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羞辱;
“你看我们工作这么忙,还要为你学习操心,你怎么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内疚诱导;
“你以后只能去搬砖、捡垃圾,你的人生只能在最底层!”——恐吓
父母如果经常这样说,造成的后果是让孩子情绪成长不良,小学阶段由于和父母力量悬殊,表明顺从,抗拒不明显,而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已经发育成熟的孩子会出现厌学、拒学和攻击行为等外化问题的增加,而这个时候父母除了说教也已经无能为力。
具体来说,父母使用心理控制是通过增加了孩子的表达抑制来增加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进而增加了拒学行为。
通俗的理解,就是这样的家庭父母的高压教育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内疚的同时,又不给机会让孩子充分表达内心的情绪,导致情绪累积在身体里无处释放,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孩子的“内伤”,出现焦虑、抑郁,孩子失去好奇心,自卑,恐惧社交,对外界的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最终形成厌学、拒学的行为问题。
家庭因素与厌学行为还可能互为负向因果。
一个成年人是否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从事偏差行为,取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的双向强迫过程。
强迫是指导致消极行为强化的厌恶事件。强迫过程是一系列不断升级的反馈循环。
当厌学行为出现时,不良的家庭因素也会被放大。当孩子出现厌学行为时,父母可能会表现出紧张、焦虑,过度关注儿童的拒学行为,采用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或冷暴力的方式,这反而加剧了孩子的心理失衡,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青少年是一个很大的保护性因素。当具有破坏性的家庭因素出现时,它们本身会对孩子的个性特征形成不利的影响。比如父母的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的过度依赖,独立性变差,难以面对挫折和压力,从而间接导致厌学、拒学。此外,冲突、孤立以及沟通不良等等家庭互动失调的情况也会增加孩子的厌学拒学行为。
父母明白了孩子厌学的家庭原因,对于后续的改变应该先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孩子才会看到父母的优化过程,自身也会慢慢改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