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姐家的女儿今年14岁,上初二,小学的时候还是个小学霸,进入初中后,成绩却开始慢慢掉落,尤其是进入初二之后,明显出现了坐不住,学不进去的情况,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开始出现了厌学。
一位心理医生朋友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告诉表姐,问题的根源竟然是孩子小学阶段玩得太少了。
他指出,玩耍,特别是运动会让大脑中海马体和前额皮层越来越强壮,由此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都会有显著的提升,而没有得到充分玩耍运动的孩子,大脑这个区域的发育比较薄弱,相对应的能力就会差很多。
孩子在12岁之前对父母是言听计从,学习被父母约束住不得不学,但是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时,小时候没玩够带来的隐患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2、
心理学家陈默老师曾说
“我跟小学老师讲,如果一个人在11岁之前没有疯玩过,会一直没事找事地折腾,折腾自己也折腾别人,很难安抚,到临死前都比较作。小学应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开心的年华,身体强壮了,自我意识成长了,学业负担又不太重。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让小学生玩命学习。”
孩子不会玩,或者玩得不够,影响这么大吗?
哈佛大学儿童行为学家理查德教授指出:孩子一生中大脑会经历三次“发育高峰期”,分别是0-3岁、5-7岁和8-11岁
其中0-3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大脑发育完成率基本达到85%,10岁完成98%。而在这几个阶段,如果孩子能获得丰富的视听、触觉、运动等环境刺激,比缺乏环境刺激的孩子,大脑重量多20%,也会更聪明。
特别是前两个阶段,孩子得到的刺激越丰富,大脑神经突触越发达,孩子越聪明。而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最主要的主导活动就是玩。
- 玩是孩子学习模仿的过程
过家家就是一个最典型的观察模仿游戏,孩子在游戏中会模仿爸爸妈妈的语气语调,模仿父母每天如何照顾孩子,如何上班,回家说的第一句话等等。
而这一切都是他平时在生活中观察习得的,同时在游戏中得到了输出。
再比如踢足球,孩子需要了解游戏规则,掌握踢球技术,如果有喜欢的球员,孩子可能还会模仿他的动作和手势。
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在模仿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多种能力,这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学习能力就到快速提升。
玩是提高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
在和父母,小伙伴游戏玩耍的过程中,孩子开始理解了什么是合作,什么是谦让,出现矛盾了要如何解决,小伙伴们拉帮结伙了应该怎么办等等。
而这就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了和人打交道的基本方式,社交技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反观不怎么和小伙伴一起玩的孩子,往往在性格上就会出现孤僻、畏畏缩缩、胆小怯懦,不大方,不自信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往往会延续到成年的为人处事上。
- 玩是孩子发挥创造力的过程
有一次和朋友吃饭,当我们要求孩子不许玩手机后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懒洋洋地瘫倒在座位上,一个劲儿地说无聊,没意思。
我们经常说爱玩的孩子鬼主意多,他们总是在不断给自己找乐子,今天一个鬼主意,明天一个恶作剧,即使是和小伙伴们一起跳皮筋,翻花绳,踢毽子,打羽毛球,爱玩的孩子也是花样百出。
而现在的孩子不是在学习,就是在玩手机,玩得少的孩子,创造力都被磨没了。一旦失去这些,他们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创造力想象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摧毁。
而失去玩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非常可怕。
- 孩子在玩耍中实现自我价值
当孩子能畅快淋漓地体会到玩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感,他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自我价值。
我们常说天天闲不住,上蹿下跳的孩子往往看着更机灵,更聪明。而蔫不拉几的孩子往往眼神偏呆滞。情感也不够丰富,其实就是因为孩子玩得多,他的各项能力就发展的更积极,大脑也得到更多的刺激,情绪人格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就会更聪明。
当孩子在小学期间玩足了,玩透了,进入初中后,他的各项能力基本都已经发育平衡,反而会踏踏实实地开始学习。而在小学被压抑住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对玩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容易出问题的比例也会增加。
3、
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能够全情投入,忘我玩耍,那么,他长大之后,也有能力用同样的专注来面对所有交给他的任务。
对于12岁之前的孩子,父母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和学习,一定要要给孩子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孩子玩耍游戏,让孩子玩透。
- 给孩子独自玩耍的时间
玩,不一定要和别人一起,也要给孩子单独玩耍的时间。
单独玩耍的时间,实际上是孩子的思考时间。在安静的时间和空间里,孩子可以回忆、思考、放空,让大脑充分的休息,调整。
- 多和孩子进行亲子游戏
特别是6岁之前,亲子游戏是孩子玩耍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即使是6岁之后的孩子,依旧需要保持一定的亲子游戏时间,只是游戏的内容需要转变为益智类的桌游,或者是一起打球踢球游泳等运动项目。
亲子游戏,对加强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增强依恋有很大的好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受到来自最亲近的人的互动和呵护,孩子的安全感更足,内心也更稳定,未来的人格也会更完整。
- 鼓励孩子和同伴游戏
美国权威《育儿百科》明确指出: “孩子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最好方式是获得大量的学习机会,虽然他现在的行为不利于和人交往,但家长还是应该积极创造机会让他和别的孩子一起玩。
孩子3岁之后,要让孩子多和同伴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观察他人,向他人学习,如何分工合作。同时家长要注意,不要过多干涉孩子之间的玩耍,尤其是出现矛盾的时候,要尽量多观察少参与
- 让孩子多参加运动
著名的神经科学家约翰·瑞迪也说过:“运动改造大脑”。运动不仅能刺激大脑的发育,还能让人保持高度的自律性,以及拥有正向的情绪。
运动能力一定要从小培养。多带孩子出去跑跳,尤其是跑跳,球类,游泳等运动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极大的好处。
孩子开始报培训班的时候,家长也可以考虑给孩子报一个运动类的项目,让孩子从小就喜欢上运动。
家长不要将“玩”看做不务正业,认为玩会耽误学习,会耽误成绩,恰恰相反,不让孩子玩,才是阻拦孩子的成长。
对于小学期间的孩子,越被父母压制无法痛快玩耍的孩子,进入初中后越容易出现反弹叛逆,父母要做的,不仅要让孩子多玩,还要主动带着孩子玩出花样来,在孩子的日程表上,每天给孩子留出玩耍的时间,每个周末假期,更是不要将孩子完全圈在屋子里面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要磨灭,不要打压,只有让他在天上痛快地飞,他才能翱翔的更高更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