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手机和上网时间,是现在家长和青春期孩子之间最频频发生的拉锯战,尤其是疫情期间,习惯了线上网课的孩子们越来越无法离开手机平板,在父母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捧着手机玩的废寝忘食。
有家长几经斗争之后,哭笑不得地抱怨说,怎么不能把学习变成游戏,也让孩子上上瘾呢?
之前就有一位从业多年的游戏策划师说过:“为了让玩家沉迷,我们做的功课比父母深入得多,我们清楚你的孩子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以及什么是他需要的东西。”
游戏的目标就是吸引玩家的注意,将玩家留存在“游戏世界”,这与希望孩子能够专注学习的家长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究竟如何能引导孩子像对游戏痴迷一样喜欢上学习呢?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对游戏的研究找到一些答案。
美国一位互联网创业者曾写过一本书,叫做《上瘾——如何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在这本书里,他建立起一个“上瘾模型”,以简洁,有用的方式总结了互联网游戏和社交产品是如何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或者沉迷其中的原因。
这个上瘾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开关,行动,奖励和投入。
书中说,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应用都在这四个方面下足了功夫,而我们也会围绕这四点来思考,家长是否也能通过这种逻辑,引导孩子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1. 开关
按下开关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是却可以发起行动,带来一系列的连锁效应,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游戏就像是一个开关,一旦点击开始按钮,就会无可自拔地陷入其中,不玩到尽兴不罢休。
而开关也分为内在和外在,外在的开关,是通过外力的驱动,游戏设置的外在开关往往是精美的包装,你会看到漂亮的人物,丰富有趣的游戏视频,这些都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推动你去打开或者了解这个游戏。
而内在开关,是人发自内心的驱动,往往由人的感受和情绪组成,而负面情绪相对于正面情绪更容易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无聊的时候会更容易频繁打开微信,刷新朋友圈。
而当我们对应到学习中,学习里的外在开关,往往是来自于父母老师的教育和鞭策,甚至是规定和要求,孩子们接受到的是“不学习就要落后”,“一定要考一个好成绩”,“学习好以后才能出人头地”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当孩子接收到这种讯息时,他们会从中汲取到的除了学习的重要性,还有很强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会带给他们很沉重的压力,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开始了就要不断进行的事情,因为一旦停下就意味着落后和失去。
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就会出现抵触感,畏惧按下这个开关带来的强烈压力,这种压力会从内在角度让孩子产生逃避,只要不开始,自己就可以不面对这种压力,产生这样的想法,又如何能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呢?
想要为孩子的学习建立一个开关,家长需要做的是减轻这个开关的“门槛”,不要把孩子每一次学习的行为和他的未来,他的人生挂钩,告诉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对自己的自我提升。
当孩子发现,学习本身可以只跟自己比较,只去看自己进步与否时,孩子就会感受到自我提升带来的积极情绪,而不是一直拖延,不肯开始。
2. 动作
动作是指上瘾养成过程中的用户行为,作者在书中对这一点只有一个要求:尽量最小化行动。
相对于后面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按下开关后的第一步行动,一个成功的游戏,往往会让用户尽可能快地参与到游戏中,有所行动。
比如《王者荣耀》和《绝地求生》这样备受我国孩子喜爱的游戏,在你第一次打开游戏后,很快就会引导你参与一场比赛,而游戏的操作和规则,都是进入比赛后才进行指导的,这就是通过系统推动的手段,直接让用户产生了“行动”。
“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胡适之年轻时的日记里,连着打了三四天的牌之后,愤然写下激励自己学习的话语,结果这一天过去又连着打了两天牌,连伟人和学术大师们,在面对学习和娱乐时也会有这种挣扎,更何况普通人呢?
除非刻意训练,一个普通人更容易做简单而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困难却有意义的事情,越是简单好玩的事情,行动越容易发生和持续,这个东西就越容易让人上瘾。
而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时,很少注重细节,家长总是想当然地说:“你这次考试要考好。”“数学/物理要学好!”,这些都是在树立长远而复杂的目标,孩子一听就会觉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如果只是背几个单词,或者做一两道题目,孩子的抵触感往往就没有那么强。
有家长就是这样,将孩子需要记忆的单词做成零碎的卡片,在国庆节出门旅行时随身给孩子带着,旅行中的闲余时间,孩子会用这种卡片记单词,几天下来不仅玩得很开心,孩子也背了不少单词。
这就是将学习从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缩小成了一次次简单的小行动,而这些小的行动串联起来,就会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奖励
奖励的作用几乎不需多说,但是奖励的设置也有讲究,如果一味简单地给予奖励,会很快让人失去兴趣,而想要引导积极行为,奖励的设置往往需要满足:不确定性和稀缺性。
很多游戏里设置的奖励都是随机的,你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品,甚至在游戏中探索的过程里,随时都会掉落一些东西让你捡到。
这种不断出现的“意外之喜”会增加你对游戏的期盼,而这种期盼不仅会延长停留在游戏里的时间,也会不断积累起游戏的兴趣。
学习对于孩子是一种自我的提升,而家长作为从旁辅助的角色,我们所能带给孩子的“奖励”,就是积极正向的鼓励和支持,看到孩子的成长和积极变化,及时表达对孩子的认可。
这种夸奖,就像是游戏中获得到“经验值”,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进步“被看见”,“被认可”,将无形的成长变成一种有形的进步,孩子获得的动力就会更多,而学习对他来说也成为了一件值得期许的事情。
而稀缺性的奖励,就像是游戏中那些必须要通关或者战胜一些东西,完成一些任务才能获得的装备,这其实是利用了延迟满足的心态,当这个获取奖励的过程被拉长时,得到的奖励就会更加珍贵,而在这个过程中的付出也会更用心。
有的家长认为奖励孩子是给孩子画饼,或者觉得是一种溺爱,因而从不给孩子设置积极的奖励,而有的家长则门槛过低,孩子稍微有进步就答应孩子的各种要求,这都是一种不适度的表现。
完全拒绝奖励,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而奖励太容易获取,就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反而将学习当成了获取需求的跳板。
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周期,设置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同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喜好,将孩子最核心,最渴望的东西当做是每个阶段性进步的奖励,配合日常学习中的鼓励和支持,孩子也会为了阶段性的目标去不断努力付出。
4. 投入
投入是这个上瘾模型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投入包括时间,金钱和感情的投入,作为整个模型的最后一环,这个环节往往决定着这个闭环是向上成长还是向下的沉沦。
很多玩游戏的人痴迷游戏无法自拔,往往就是因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耗费大量的钱财,他明明已经意识到这样打游戏对自己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和负担,但想到已经投入其中的付出,无法轻易舍弃,因而越陷越深。
包括像沉迷赌博的赌徒,深陷亏损的股民,往往也都有着类似的心态。
沉没成本对既定的事情是无法产生影响的,但是对于心智不够强大,理性思考未能得到充分训练的人而言,他们很难在大脑中及时清零,站在新的节点重新决策和开始。
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波折和困难,很多孩子抵触学习甚至走到厌学的地步,往往是从一次小的挫折和困难开始,家长能做的,就是参与其中,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投入是有价值的。
家长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让孩子意识到,一两次的成绩并不会代表学习带来的收获,他在学习中的付出并不是一种沉默成本,而是一种积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付出和投入,是在持续带来积极变化的,这个过程或许曲折,但一直持续在前行和上升,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正面积极的循环。
学习无法打败游戏,是注定的,因为游戏和娱乐带来的是高度的刺激和快乐,这种短时效高强度的刺激带给人的感受是强烈的,然而学习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是一种更加高级的自我提升与价值趣味。
在青春期这样不成熟的年龄段,无法理解后者的价值而被游戏吸引,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家长能做的,就是先以平常心态看待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再通过对游戏模式的学习效仿,逐渐让孩子在学习中养成良好习惯,找到更高级的乐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