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人体迅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险期”“第二反抗期”。青春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也是老师、家长们最心疼,最头疼的时期,是人生的分水岭。
一、青春期学生的特点
青春期:大约在11、12岁——15、16岁(女孩比男孩早二年左右)
特点:(1)生理的变化。
急速成长。个子长高了,体重增加了,体形和面部特征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2)情绪的变化。
青春期少年的表现,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会失控,有人用“疾风暴雨”来形容,大人认为平常的事,却在他们那里引发出高强度的反应。特别是在父母面前情绪更容易失控,做出不理智的事,虽然平静下来之后也会感到后悔、自责。他们还会出现青春期躁动,会出现想接近异性的愿望。男生会偷偷喜欢女生,女生也会暗恋某个男生,但一般都不将对方的情感表露出来,多数都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
(3)心理的变化。
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以为自己已经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4)社会性变化。
过度“自我”。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像生活在舞台上,把周围人都视为观众,过度地注意自己的外表。如:高低、胖瘦、服装,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朋友“第一”。他们的交友范围开始缩小,一般是同性别的一至两个人。他们内心对父母是封闭的,但是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倾吐烦恼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就是朋友。这个时候,谁讲话最管用就是朋友。他们极易受身边好朋友的影响,喜欢跟风。如:朋友学习好,他也会关注学习;朋友上网吧,他也会玩游戏;朋友有什么不良嗜好,他学得很快。
批判成人。代表为老师和父母。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父母和老师不再是榜样和权威,他们会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老师品头论足,从而宣告,我是大人了,我不再是小朋友了,我会看问题了,尽管很片面。
二、青春期学生的家庭教育策略
(1)家长要转变认识,从心理深处接受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这种发展变化。家长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是孩子逐渐长大,逐渐走向成熟的正常现象。0——6岁的时候,孩子基本上是家长掌控。6岁以后,孩子是由家长和儿童共同掌控。一旦步入青春期,他们想显示自己的权力和能力,所以遇事就独断独行起来,就会想自己掌控自己的事。故意跟家长疏远,千万别觉得我把你养那么大了,你跟我不亲了。那是因为孩子孩子大了,就不希望家长再用管教几岁儿童的方式方法来管教约束自己,不喜欢家长再那样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关照自己,不喜欢家长把自己看成小孩子,他们要获得成人感。
(2)家长要转变教育风格,注意说话的口气。跟孩子交流时的语言和口气很重要。千万不要喋喋不休地说教,千万不要对一个问题没完没了地讲。特别是妈妈要适度收缩自己的话,别那么啰嗦,别那么多话劳子。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拿走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我们会发现自己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发生这种事情,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
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3)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尊重他们所需要的隐私权,不要在外人面前提孩子的“丑事”。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需要自己足够的空间。家长不要过多的好奇,像间谍一样,翻抽屉、偷看日记、跟踪调查等。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你这样的做法,会被孩子发现,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不理解自己,就会拉远与你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代沟”。因此,无论童年时宝宝的天真烂漫多么令人留恋,你们的关系多么融洽和谐,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他已经开始迈向成人世界。相应的,家庭关系也需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模式。要让孩子觉得他是被尊重的,被理解的,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有什么事情就愿意和家长交流,什么秘密愿意和家长分享了。
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家里的事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们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应以他们的意见做出决定。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还要考虑他们的意见,让他觉得他也是家庭的一员,事事要为家庭着想,可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在跟孩子谈论一些问题的时候,其实对家长也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即:在情感趋同的基础上“掏心”、“交心”,推心置腹地交流,从而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感受长辈的博大胸怀和真诚关爱,从而减轻或消除其对立情绪。
(4)家长要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问问自己,我们最关心孩子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几位家长聚在一起,谈论的最多的是什么,比较最多的是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你来找老师交流,最想问的是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可以理解,学习成绩的确很重要,要上大学,要分,考不上不行啊。但仅仅看成绩,孩子不是一个拿成绩的机器,孩子也不是实现我们理想的工具,孩子更不是我们攀比骄傲的资本。我们更应该关心什么?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孩子的身体素质、孩子是否快乐……有了这些,好成绩自然而然会来的。
(5)要做学习型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现在很多家长都学得很苦在考驾照,为了开车上路。我们比较一下,开车和培养孩子什么更重要?可是我们在做父母之前,根本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不懂教育。那么,我们像不像一个无证驾驶的司机,匆匆上路的后果是什么?所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教师、网络、杂志等各种途径了解一些家教知识,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和孩子一起成长。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记住自己的使命,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采用多种方式多和学校接触,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工作。从而,使家庭学校结合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青春期学生脆弱而敏感,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正确引导,希望青春期的问题能够引导家长的高度重视,家校合力为孩子的青春成长照亮前进的道路,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