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网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前几天江苏盐城一名高三男生,因为玩手机跟父亲起争吵,男生一怒之下凌晨四点跳楼轻生。

同样的,开学的前几天,杭州的王姐读高一的儿子因为不让玩手机说出“不玩手机可以啊,我去死就好了!”为此王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带着儿子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咨询。

高一男生以死威胁父母

就为手机游戏

小毅(化名)是杭州某中学新高一学生,由于中考考得还不错,小毅妈妈王姐就兑现了之前对孩子的奖励承诺,暑假刚开始就送小毅一台他想要的手机,并规定暑假每天只能玩一个小时。

刚拿到手机的几天,小毅兴奋得很,睁开眼睛就拿起手机,摸着手机睡觉,王姐想着孩子刚有手机比较新鲜,也就没多说。

结果整个暑假因为手机,家里变得鸡飞狗跳,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

按照王姐的说法,儿子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就成天不出门,本来规定一天只能玩一个小时,事实上,小毅每天都不遵守时间,并且已经好几次被发现半夜在被窝里偷偷玩手机游戏。

为此,王姐就断了家里无线网络,没收了小毅手机,意图让孩子认真写暑假作业。结果,适得其反,小毅索性耍起了无赖,暑假作业也不写了 ,也不出家门。

直到开学前几天,王姐拉上爱人尝试跟儿子小毅好好沟通下,“你看,你开学就是高一了,高中三年很重要,不努力是考不上好大学的….”

“烦不烦,有完没完!”还没等王姐说完,小毅就不耐烦地还嘴,小毅父亲一看儿子这个态度,火气就上来了,对着小毅一顿数落。

“不玩手机可以啊,我去死就好了!”王姐夫妇万万没想到孩子说出轻生的话,很害怕小毅是不是中了手机瘾失去“心智”,第二天就拉着不情愿的孩子来到了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

小学生也“沉迷”于手机

暑假作业乱写一通

暑假“沉迷”于手机的除了中学生,还有小学生。小五(化名)是杭州某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上游,平时也比较听话。

放暑假后,小五与妈妈就签订了一份暑假奖罚协议,比如每天做家务,就可以奖励玩手机一个小时。刚开始,小五还是遵守协议规定的,但逐渐地失去了“时间”概念,小五觉得每次玩手机,妈妈就在边上“监督”他在玩什么,以至于影响他游戏发挥,没有自由,一个小时不够,需要延长玩的手机。

小五妈妈觉得这个要求不合理,自然是不答应,结果换来的是小五偷偷拿手机玩,并且一玩就是四五个小时。小五妈妈一怒之下,没收了孩子手机,结果小五不仅暑假作业乱写一通,连暑假计划好的培训班都拒绝上。

“母子俩三天两头吵架,一个暑假就没太平过。”小五爸爸建议拉上孩子去心理咨询下,是不是游戏成瘾了,如果是,就赶紧治疗。

专家说

游戏成瘾没那么容易

那么,小毅和小五真的是游戏成瘾了吗?或者说那些一放假、一到周末就不肯放下手机的孩子真的是成瘾了吗?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专家表示,游戏成瘾,没那么容易。

世界卫生组织对游戏成瘾是怎么定义的:

01

对玩游戏这一行为的控制能力受损(包括:时长、频率、情境等);

02

对游戏的重视程度过高,优于其他正常生活;

03

感知到游戏的负面影响,却不能停止或减少游戏行为;

04

除了以上标准,还包括对个人的生活、工作、人际等社会功能产生严重损害,持续12个月以上。

虽然当代年轻人包括学生确实在手机上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但是爱玩游戏不等于成瘾,更没必要风声鹤唳。

那像小毅和小五这种中小学学生,

为什么会爱玩游戏而不肯放下手机,

甚至与父母产生矛盾冲突?

1

从众压力

置身于任何一个群体中,我们在观察群体行为的同时也都不免受到从众压力的影响,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言行。

不要小看这种心理倾向,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紧密的社会关系、在群体竞争中提高地位,很多人会做出一般情况下根本不会做出的言行,甚至是不惜违背自身意愿。

比如正在减肥的人在公司中却拒绝不了同事一起喝奶茶的邀请,困到睁不开眼的人也无法拒绝深夜的组队邀请。

2

孤独感

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自带一种孤独忧郁的气质,他们并不缺少陪伴而是缺少交流。很多孩子每天都能见到父母,却说不上话。

专家在咨询中遇到的网瘾少年,询问他们与父母家人的关系,起初大多沉默少言,随着咨询的进展能够发现,他们并不了解父母也无从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看法。

这种体验让他们感到不安,于是他们投入高反馈的游戏中以获取更多即时和正面的反馈。

“今天上线晚了,干什么去了?”

“今天很暴躁啊,心情不好吗?”

青少年对于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他们渴望交流又羞于主动。网络相对隐匿的交流方式对于现实中缺乏沟通的他们是极具吸引力的。

3

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效应其实是一种未完成感,人们对于未完成的事情的记忆总是比较深刻的,就像无疾而终的初恋总是令人记忆深刻。

游戏中的排位、升级、签到、收集等设计就像未完成的连续剧一样,让人们始终保持潜意识中的动机。

4

游戏背后的需求

在衣食住行得到充分满足的当下,人们的需求自然更上一个层次。年轻人们追求的主要的归属感和尊重,过度投入游戏的人们恰恰在此受挫。

宿舍里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在游戏中成为人人追捧的“大神”的案例比比皆是。需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就会转而投向相对容易的虚拟世界,对此我们可理解为替代满足。

那么家长,

该拿这些孩子怎么办?

与孩子对等沟通

才是最佳解决办法

01

用兴趣爱好赢过游戏

不仅仅在玩层面,而是要发展出些许特长。让孩子在能从中找到成就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理解为,由合适的兴趣发展为特长,进而替代游戏形成习惯。

可以给孩子报一个班,或者参与社区或青少年中心的活动,和同龄并且兴趣相仿的孩子们在一起,形成新的团体。

02

设置不苛刻但严格的游戏时间

不必将游戏看做洪水猛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游戏对各个成长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不排除优质的网络游戏。

十五分钟至半小时的游戏时间对绝大多数青少年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过于苛刻的时间限制只会让孩子们,找更多“非正规”手段来游戏。

既然是暑假,不如给予孩子相对宽松的游戏时长。同时设置协商有效的“君子协议”,家长需要和孩子同时遵守规则,违者自然是接受“惩罚”了。

03

你的态度很重要

家长们在和游戏的博弈中,保持开放接纳的态度,更容易获取孩子的信赖。

动辄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孩子们热爱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对于出现这一点问题的家庭,需要关注游戏之外的家庭沟通模式,是不是过于专制和刻板了?

由此回归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强调学龄期的亲子关系,成年后的原生家庭关系依然很重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对于预防和改变过度游戏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对于自己无法应对的教育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专业的家庭或个人心理咨询是更有效的途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5-16 下午2:58
下一篇 2022-05-16 下午3: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