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段时间,疫情反复,孩子开始居家上网课,家长群里每天都被家长们的抱怨刷屏:
“哎,愁死人了,我家姑娘整天就想着玩,根本不想学习,可怎么办啊!”
“上网课一点都不认真,总想偷玩手机。”
我家13岁的儿子也一样!在家上网课,一点都不积极主动、自觉。
这也是我烦恼了5、6年的老问题了!
从小学开始,他对学习就提不上劲,从来都是得过且过。
由于小学学习难度不算大,任务量也不多,儿子每天按部就班地上学、写作业,凭着小聪明,成绩倒也过得去。
但自从儿子升入初中,进入了青春期之后,一切都变得失控起来。
原本依靠我们催着学的小男孩,开始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变得厌学又叛逆:
想什么时候写作业就什么时候写,家长不能催,一催就埋怨你打乱了他的节奏;
稍微唠叨几句,他就瞪着眼睛嗷嗷跟你喊,气的我血压噌噌往上窜。
看到同事的孩子们,每次都能稳稳的考进年级前十,再反观自家这个逃避学习、害怕吃苦的孩子,我难免心态失衡,时常教育儿子:
别天天就惦记着玩,学习就没有不苦的。
你现在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将来就没有选择权,沦落成社会的底层,要吃一辈子生活的苦!
但不管我怎么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儿子照样没有任何改变,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现在中考就开始初步分流了,考不上高中以后可怎么办!
一天吃完晚饭,我提醒儿子早点写作业。
他倒是挺配合,坐下就开始写。
也许是当天的作业有难度?也或者是精神状态不好?
总之,他坐下没多久,就好像凳子上长了刺一样,不停的抱怨“太难了!”“好烦!”
我听了很不高兴:“别一学习就唉声叹气的!学习决定了你将来能做什么工作,身处哪个社会层次,这些道理还用我说吗?”
儿子愤怒地把卷子一摔,匆匆结束了不到10分钟的学习。
还用凶狠狠的眼神瞪了我一眼:“不用你说,你还天天说!你不烦,我都嫌烦!”
我的怒火瞬间也被点燃了:怎么着?打不得,骂不得,现在连说几句也不行?
青春期了不起吗?心是玻璃做的?一碰就碎?
伴随着一声怒吼:“你能不能从我眼前消失!别来烦我!”我的眼泪刷得就流了下来。
那一刻,心就像掉进了冰窟一样,痛苦至极。
我辛苦养育十几年的儿子,今天居然会这样对我!
那天之后,我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又疏远。
我不再轻易开口,他也逃避着我的目光,拒绝跟我交流。
回想起小时候,那个全身心依恋着我,不让我离开的小男孩,我困惑又难过。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02
为了找到答案,我开始自学家庭教育的知识,学习心理学知识,看了大量的专家资料、视频。
也慢慢明白,其实在生命之初,所有孩子都是愿意学习的。学说话、学走路……无一不需要经历多次失败,但依然无法打消他们再一次学习、努力。
这足以证明,主动学习,是每个生命都天然具备的原动力。
但这种内在的学习动力,却很容易被外界破坏!最典型的破坏者就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厌学或者逃避困难时,总会得出一个轻易的结论:“孩子就是不能吃苦,是态度问题。”
于是采用各种手段去“引导”、“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勇敢去吃“学习的苦”。
一旦得出这样的结论,亲子之间漫长的战争就开始了。
“靠吃苦、靠坚持,永远无法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
而在家长看来,学习就应该吃苦,孩子缺乏学习主动性,是因为没有毅力、态度不认真、吃不了苦。
于是,一有机会,他们就对孩子进行各种打压、制造焦虑、外部诱惑:
“全家的钱都花在你身上了,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
“如果你能考到多少分,我就给你买……”
一招不好用,就数招并用,直到孩子表现出好听话的姿态才罢休。
尤其是孩子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后,当孩子发自内心地不想学习、而父母又一定要逼他的时候,最终较劲的结果,就是孩子变得逆反,彻底厌学。
仔细回想,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我几乎全中。
那我该如何有效地重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呢?
可以从三个“基本需要”着手。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自我决定论”,指出人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胜任感。”
如果这些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人就会更主动、愉快地工作、学习。
具体操作方法,是下面的三个步骤。
03
一、帮孩子获取学习的胜任感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在学习时,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找各种理由推脱。、
但在玩网络游戏时,又锲而不舍,屡败屡战。
这是因为,游戏通过设定,给孩子创造了一种胜任感,一步步打怪通关,积累金币。
每一次努力,都有看得见的收获,这让孩子觉得,通过努力,自己可以掌控一切。
而一旦获得了这种感觉,人就会百折不挠。
因此,家长应当帮孩子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这样他才有勇气去面对挑战,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比如,帮孩子设置比他现有能力高一些、但又在合理难度区间的目标。
孩子数学成绩差,那就先从每天有针对性地补习一节课,多做几道题开始。
达成了小目标再逐渐加量,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原来也没那么难,从而获得游戏中升级的胜任感。
很多孩子发现,自己成绩差时,父母就没有好脸色;成绩好时,父母就心花怒放。
这些会让孩子认定:自己在父母心里的价值,跟学习紧密相关,“只有学习好,父母才会爱我”。
这种失望会让孩子对学习丧失动力,甚至产生厌恶逆反的心理。
所以,想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家长应该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理解和接纳。
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不管成绩如何,父母的爱都是没有条件的。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放下内心的恐惧,精神的内耗,获得归属感,进而发挥出主动性。
很多家长都没意识到,在面对孩子的学习时,自己存在“过度控制”的表现:
一看见孩子,就控制不住地说教几句;
唠叨写作业,督促孩子学习;
不管说什么,最后总能绕回到学习和成绩上来……
当家长用监视和控制欲来对待孩子时,就会导致孩子缺少自主感,
认为自己只是父母的牵线木偶,一切都由父母决定,孩子的内心,就缺少了学习的激情。
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是唤醒他内驱力最基本的条件。
自主权,就是在没有人逼迫的情况下,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
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进入到青春期以后,他们对于“自己做主”这件事更是超乎寻常的渴望,只要能不受管控,自己说了算,内心会非常高兴。
所以,父母要懂得放手,把主导权交还给孩子。
让他自己决定怎么学,意识到自己可以决定一些行为。当孩子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学、怎么学的时候,自主权才算是释放出来了。
由此,才能真正启动唤醒孩子学习动力的良性循环。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我时刻提醒自己:满足孩子的三种心理需要。
渐渐地,我发现儿子变了。
从一个厌学叛逆、喜怒无常的小混球,转变成懂得反思、能平静交流的少年。
儿子还告诉我,在班级里,其实很多同学都跟他一样,有心想好好学习,但父母一催就开始对着干。
他对我说:“妈妈,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你让我学习是为我好,可是当你不断重复那些大道理,逼我时时刻刻都去学习时,我真的很烦。”
“我越想投入学习,就越学不进去,落下的课程越多,学起来充满挫败感,我就越厌学。”
现在,我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待他,而是协助他掌握学习方法,帮他获取学习的成就感,给他无条件的理解和爱,也让他体会充分的自主感时,儿子的内在驱动力反而得到了释放。
上学期期末考试,儿子考了班级第8,年级164,坦白说,这个成绩我很满意。
毕竟,这跟过去的成绩相比,可谓是一个质的飞跃了。
最关键的是,儿子已经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内在动力,愿意主动去学了。
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唤醒孩子的学习内在动力,比教会他知识点更加重要。当孩子自己想学,谁也挡不住他前进的道路!
“教育孩子是点燃一团火,而不是灌满一桶水!”要想孩子对学习有动力,就需要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种!唤醒孩子的人生追求!
如果你也想唤醒孩子的自我驱动力,不再为孩子的学习操心,让孩子自己追求卓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