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心理育人质量的高低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要做好此项工作,高校可从哪些方面发力呢?
随着疫情发展,心理健康问题也再次被提及。它既使人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让人们关注到了其紧迫性。那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日常的工作中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在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
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新生举办“入学心理第一课”,邀请校内外心理学者开展“心理大讲堂”,授课内容涵盖大学适应性教育、积极心态建立、大学目标确立等,旨在引导新生以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开启大学生活。
不仅如此,还有高校开展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积极完善有关学生在心理咨询服务、咨询平台搭建、心理问题筛查干预等方面的工作。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制定大学生危机干预实施细则和工作手册,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主导、院系二级发展中心和辅导员为抓手,开展“生命如虹”价值观教育、“春雨谈心”行动。(教育部网站,2019-02-25)
心理育人无国界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学校心理育人质量”不仅是国内高校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国外高校亦将其纳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
专项战略 指明方向
英国牛津大学在广泛咨询学生、教师、专家等不同人群观点和建议的基础上,于2019年10月发布最新的《学生幸福与心理健康战略》。该战略明确指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学校各学院的高度关注,目前牛津大学的每一分子都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如此,学校还会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比如:
? 综合考虑工作量、评价方法、教学设施及教学设计等因素,建议教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纳入专业课程设计中,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合理运用包容性教学方法科学地开展多元化评价。另外,教师在考试季可适当与相关机构的教职人员合作,加强对学生的支持。
? 为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应对问题的能力、自律性以及其他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技能,建议各学院加强合作,为学生设计相关主题的活动项目。针对学生在其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各学院注意进行积极地预防干预,增加师生定期交流的频次。
? 努力改善学生参加社团、体育项目等活动的条件,使其更具包容性,进而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另外学校还会加强与社区机构、校外团体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会。
关于《学生幸福与心理健康战略》,牛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马丁·威廉姆斯表示,“该战略确立了我们的长远目标,即在未来数年各学院将加强合作,同时借助专家支持服务,为各学院的学生提供优质的人文精神关怀。”
除此之外,学校还将制定适当的指标,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作为学校相关政策制定和调整的依据,切实保障《学生幸福与心理健康战略》的有效实施。
课程建设正当时
麦可思2018—2019学年德育与学生工作评价中的数据显示,受访的2018—2019学年在校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是“活动宣传力度”(45%)、 “课程授课形式”(44%)、“课程内容选取”(40%)等。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在课程“主渠道”的建设上,不仅要强化课程教学,还需积极创新授课形式,丰富授课内容,让心理育人也玩出点新花样。下面介绍几所英国大学相关课程建设的举措,供参考。
l “冥想”系列上线
2019年10月起,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缓解学业压力,英国英博夏尔大学法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平衡工作和生活”“自我照顾”“睡个好觉”等主题的冥想类音频,学生可以免费下载至手机收听。同时,学校还为学生设计了“控制焦虑”“专注力”等相关主题的在线课程,引导学生合理调整自身情绪,努力提高专注力,为毕业后顺利过渡到职场新角色打好基础。
除了音频、在线课程外,学校还将尝试改造几间“快闪式”冥想工作室,计划通过这种富有创意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致,吸引更多学生接受教师面对面的指导,让他们感受并了解正念冥想[z1] 的益处。
英博夏尔大学法学院负责人乔安妮·普格告诉《每日电讯报》,“这些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是学校提升在校生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服务计划的举措之一。未来希望把这些良好的心理健康指导策略嵌入学校所有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中,帮助学生为自身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做好准备和支持。”
类似“冥想式”教育在国内高校也有。比如,复旦大学为在校生开设“冥想静心”短期课程,试图通过冥想的方法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口碑颇佳,不仅深受在校生的欢迎,学校老师也经常慕名去体验。还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减压课”,教师不仅会带学生户外爬山,还会指导学生冥想减压。
英国高伟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杰里米?康奈克表示:“学生们对正念冥想的兴趣无疑越来越浓厚,但仍有太多人认为承认压力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压力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顺利适应职场新角色,而且对于律师来说,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别人的需求。
普格补充道:“学校还将引入新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对相关学习数据的分析,判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学习模式可能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合理审视他们的学习计划,鼓励学生更聪明地学习,而不是更努力地学习。”
学科交叉,探索幸福真谛
同样是开设课程,布里斯托大学为大一新生推出一门“幸福科学”的选修课程,主要通过讲座、小组研讨(每组最多10名学生)的形式进行。
该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是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
? 对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正在恶化的现象进行客观评估
? 科学衡量自己的幸福水平
? 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
? 理解并解释在获取幸福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平衡性格和生活
? 识别并讨论人类思维是如何扭曲幸福的
? 认识到影响自身和他人心理健康的问题有哪些
? 认识到幸福水平是可以重置的
? 运用适当的策略调节个人心理健康问题
? 认识并讨论文化在培养个人自尊中的作用
所以在为期10周的学习过程中,首先会要求学生衡量自己的幸福指数,总结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然后进入正式的课程学习,教授这门课的心理学教授布鲁斯·胡德不仅会结合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带领学生探讨和学习“幸福是什么”“如何缓解压力”“如何发挥个人自身优势”等相关主题的理论知识,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还会被要求从“花时间享受快乐、对人和事表示感谢、随意行善、建立社会关系、增加体育活动、多睡觉或冥想”等主题活动中选择一项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练习,并提交相应的周记,记录他们对相关主题的实践心得,以及他们对各种理论策略有效性的体验,这些策略对他们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是否是有效的。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交的周记将作为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本课程预期学习成果的依据,并将以及格/不及格为基础进行评分。所以为了顺利拿到学分,学生须积极参加课程、小组研讨、实践练习并完成反思周记。如果学生无故旷课或不参加个人或集体活动,将被扣分。
作为英国第一所开设“幸福科学”课程的高校,布里斯托大学副校长朱迪思·斯奎尔斯教授说:“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受益,而且学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延伸至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而教授该课程的胡德教授也说:“幸福科学课程是为所有大一学生开设的,而不仅仅是那些可能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遭遇挑战的学生。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幸福,以及人类的思维是如何破坏幸福的,进而提高学生改善自己和他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动意识。”
确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缓解和帮助是比较有效的。麦可思2018—2019学年德育与学生工作评价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受访的2018—2019学年在校生接受较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是“心理健康课程”(35%),认为其有效性为96%。而课程如何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尚需高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