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不得不加快步伐,抓住机遇。在快速前进的背后,很多人难免会有身体的、心理的疲劳,如果不加以调节,会对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纵观社会,每年因心理问题发生意外的案例非常多,而且年龄日益低龄化,竟然有三年级的孩子选择自杀解决问题,他们吃穿不愁,要啥有啥,怎么就找不到童年的快乐呢?记得我们小时候,吃饱穿暖都很不容易,但我们仍然觉得童年很幸福,从没有小孩想到自杀的。
与过去相比,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非常高,很多人觉得自己受了很多苦,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于是在那句“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引领下,家里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希望他健康成长,可是发现孩子并不买账,身体是养好了,可是思维出了问题,有的说什么就是什么,有的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总之,以自己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是孩子贪得无厌吗?还是不可理喻?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年都会遇到一些特殊学生,好像还有与年俱增的趋势,特别是这届学生,不知什么原因,特别顽皮,好像个个都能称王。有的在幼儿园被称为大侠,从来都是斜着眼看人,坐姿像一条懒蚕,有的在地上打滚作赖,有的拿教室当大街,随便走来走去,还有的在课堂叽叽咕咕,自言自语,动不动就生气……总之什么状态的孩子都有。小明就是其中一个,他总是在课堂上自言自语,一开始不了解,总是疑问,教室里谁在叽叽咕咕,弄东西响,一打听,学生说,小明生气了。问他为什么生气,原来同学的一个眼神,一声笑,(说人嘲笑他)他就生气,举手老师没叫就生气,总之,生气的地方太多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还有一个女孩子,看着很可爱,经过几天的相处,发现也有点怪怪的,坐在座位上没有坐姿,课题上总是在忙,布置作业不知道,用同桌的东西就像自己的一样方便,原来这就是在幼儿园成为女大侠的孩子,称王称霸、随心所欲惯了……
面对这些孩子,想起了卢梭在《爱弥儿》里的开篇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中国的蒙学《三字经》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既然古今中外都认为人的初始是善良的,那就是孩子的成长过程出了问题,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孩子在进入学校,走入社会之前,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以后的行为模式。现在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家长把精力放在挣钱上,认为给孩子吃好穿好就是爱孩子,有的甚至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长年在外打工,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过程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这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有时候情绪容易失控,于是问题就产生了。
对于这些状况,国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启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把企业办到家门口,动员家长就近上班;发挥学校的作用。学生在学校和老师同学在一起,老师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 责无旁贷,要当好学生的代理家长,关注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老师对于存在问题的孩子要针对性干预,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找出合理的教育方法。
首先,要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这些孩子本质并不坏,之所以要捣乱,也许是某些方面没有得到满足,找不到倾诉的渠道,为了引起注意,寻求关注,于是采用自己的方式,以期获得满足。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跟踪指导,对他们给予信任,在评价他们的行为中,帮他们完善自信,同时教会他们正确的评价自己、评价别人。
其次,要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俗话说,天下事不如意者常居八九,人生一辈子,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遇到,要有和困难、挫折、问题打交道的能力。现在的孩子身体没吃过苦,心理没受过屈,都是家长捧着长大的。在学校稍不如意,在他看来就出大事了,于是做出极端反应。教师要联合家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帮助学生实现劳动体验和情绪体验,强化孩子耐挫力,让他们知道,做事是自己成长的需要 而不是为了得到表扬。培养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遇事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现实。
再次,要培养孩子合作交流的能力。孩子从家里走进校园,就是踏上社会的第一步,既然学校是社会,就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需要合作交流。面对事件,有的孩子就出现了困难,或保持沉默,或置身事外,或有意捣乱。这时老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困难学生进行点拨,启发他们积极参与,培养孩子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我们不能放弃,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合理的方法开展教育。同时,还要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校合作,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生活,力争在成长的路上,一个孩子不掉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