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01

我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不久,接到一个案例。

对方是一位十三岁初二男孩的母亲,来访的原因是:孩子厌学。

来访那天,她头发蓬松,未施粉黛,把自己套在一件宽大暗沉的上衣里,局促不安地坐在我面前。未等我提醒,她便忙不迭地开了话匣。叙述从男孩出生开始。

生他时,我在单位上班。我们单位特别好,产假,哺乳假有两年,那两年我全心全意在家带他。为了带好他,我自己看了很多育儿书,北京上海地赶去听专家讲座,他爸爸也很支持。一岁不到就教他识字。方法是报纸上看来的:在家里每件家具、电器上挂好字条。看到电灯,念电灯;看到冰箱,念冰箱。两岁就认识很多字……

说到这里,她舒展开深锁的眉头,露出几缕满足的笑意。

厌学叛逆的青春期男孩和疲倦失意的中年母亲。一开始我把故事想到长年缺少陪伴,漠视家庭教育引发亲子危机这个路数上去。没想到,实际与设想大相径庭。

要说缺少陪伴,这位母亲全程参与了孩子0-3岁这段早期教育里最重视的陪伴期;要说漠视家庭教育,这位母亲非但不漠视,反而比普通人更重视;这个家的家庭结构很完整,成员关系没有常见的失和,争吵和离婚。那破绽到底在哪里呢?

正当我疑虑重重时,对方从包里拿出一个封面发黄,样式老旧的厚厚的笔记本,摊在桌面上,急切地翻阅、搜索、找寻着什么蛛丝马迹。她边翻看边尴尬地冲我笑笑说:“我都记下来了。”

话匣继续源源不断地输出着:

五岁时,我们买了一架当时非常昂贵的钢琴,请了专业老师来教他。

你问我为什么要学钢琴?也没有特别的理由,我们那时住单位的专家楼,楼上楼下的孩子都在学。想着我也跟孩子一起学一学,以后母子俩合奏一曲,多好!

你问我孩子喜不喜欢学?四、五岁的伢儿知道什么喜欢不喜欢,主要靠家长引导嘛。再说学乐器,哪有不吃一点苦就学好的,都是软磨硬泡的嘛。

你问我用了什么方法?也没有什么方法,练琴有奖呗。一开始奖零食,奖看电视,后来奖玩具,奖玩电子游戏,奖零花钱。

上小学后,功课多了,我规定他写完作业练两个小时琴,必须完成,雷打不动。可是渐渐地这孩子长了心计,为了拖练琴的时间,作业磨磨蹭蹭要做到八、九点,专家楼里的专家都要休息了,只能草草练上十几二十分钟。

小学二年级时,他说他再也不想练琴了,骂了打了,都没用……

小学三年级,因为经常奖励看电视,玩游戏,他近视了,这个年龄的近视都是假性的,要抓紧治,花多少钱倒没关系。

我找了专家咨询,专家说有一种扩大瞳孔治疗假性近视的方法。但用药期间,眼睛视物不便,孩子最好知情同意。我回家就和儿子商量来着。

没想到孩子很倔,宁可近视,坚决不治。假性近视错过治疗期可惜了呀。我真的是没办法。

这位母亲翻着日记本上的往事,伤心不止。

当时正好过暑假,不用每天上课,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我和他爸爸决定冒险,那天晚上,我们一夜没睡,先在房间里若无其事地看电视,注意隔壁房间儿子的动静,等他入睡时,轻轻唤他,唤了十几声不应,确定他深睡了,我们蹑手蹑脚地掀开熟睡的孩子的眼皮,把扩瞳孔药滴到眼睛里……

第二天早上,孩子醒来发现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了,问明原由,大吵大闹,说再给他治的话,就不去上学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为了平息这件事,只能答应给他买玩具,给他一大笔零花钱……

我渐渐地明白了这位母亲的破绽。她像一个专横独断的雇主,对待孩子像对待雇佣工人那样,一边不断地践踏他的尊严,剥夺他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一边不断用金钱作筹码试图摆平眼前失衡的局面。

可是孩子终究不是雇佣工人,她的“大棒金钱政策”一次也没有成功,反而一次比一次陷入更泥泞的深潭。

“雇主型”妈妈亲手培育了一个物质给予越多,心灵层面越空虚,精神世界越混沌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厌学只是空虚和混沌的表象之一。

“雇主型”妈妈往往想不到,付出那么多,孩子却成为一个真正贫穷和贫困的人。因为贫穷与其说是缺钱,不如说是一种缺失的感觉。而“雇工型”孩子就是时时刻刻被缺失感包围的人。

 

02

几年过去了,这样的例子已不仅仅是个案。

它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父母要怎样才能给予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感,而不是用金钱买来缺失感。

这做起来似乎有点困难。

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型社会。每天出门抬头低头都绕不开声嘶力竭的商家,躲不过不断制造焦虑情绪的营销策略。——这个你拥有了么?还没有?居然还没有?!那个你购买了么?还不买?赶快去买吧!再不买,仿佛人生便有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尽管心理学家对大量中彩者的研究显示,大约只需要八周甚至更短的时间,绝大部分幸运儿的幸福水平回归到获得意外之财前的状态,快乐者仍然快乐,悲伤者继续悲伤。

金钱以及金钱购买到的物品能维持幸福感的长度如昙花闪现,骤然凋零,但我们显然更容易接受商家的蛊惑,而非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

所以我们常常穿差不太多的衣服社交,去差不太多的目的地旅行,买回差不太多的纪念品送给别人,育儿时也抱持差不太多的观念:如果不想花心思用别的办法,那么付出点金钱的代价多少是可以挽救一下,补偿一下的。

这个观点用在别的地方或许奏效,用在儿童教育上是注定失败的。

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成人截然不同。成人活在充分物化的现实,我们眼中的万事万物已经被标上了不同的价格。

这个玩具要小心翼翼地玩,因为它很贵;那个纸板盒子不值得认真对待,因为它是废物;那辆开在我前面的车可千万别蹭到了,它是劳斯莱斯;那个人我得费十二分的力气和他说话,因为他是我的老板;那个人我随便应付一下,嫌恶的表情给他,不过是个推销员或服务生……

成人就是这样“唯利是图”地对待这个世界的。孩子则不同,他们用诗意的方式看待世界,而不是物化的方式。

一个纸板盒子或许恰恰是他最中意的玩具,一块最普通的石头他要用心洗干净了收藏起来,一堆沙子是他最愉快的乐园,他不会因为你地位高贵而对你敬畏,也不会因为你是皇帝就偷偷帮你隐瞒住你赤身裸体的事实。他像一朵云那么自由,像一捧清泉那么透明,像天山的雪莲那么纯净。

如果有一天他也“唯利是图”,那么一定是我们成人亵渎了他,点染了他,混淆了他。把他从诗人变成了俗人。对待孩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如果试图用金钱或者物质的奖励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动机同样也是一种失误。

 

03

1973年,心理学家莱珀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做过一个经典实验。

心理学家让学前儿童使用特制的画笔画画,儿童的热情非常高。然后研究者将儿童随机分成几组:其中一组儿童,告诉他们,如果能画一幅画,会受到物质奖励;另一组儿童不受任何奖励。几天后,记录几组儿童的自由活动情况。

结果是承诺受到奖励的儿童组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用于绘画的时间仅仅是未承诺奖励组的一半。显然物质奖励不但没有增加儿童的绘画动机,反而是削弱。儿童持续的学习兴趣是依靠内部动机来维持的,外部奖励会降低内部动机。

这也是前文提到的母亲用练琴有奖的方法不能让孩子坚持练琴的心理学依据。看起来富余的外部奖励恰恰干扰,继而削弱了儿童原本脆弱的内部资源。一旦外部激励动摇,减除,继续这个行为的心理资源便被消耗殆尽。

我们说要给儿童金钱买不到的富足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诠释就是陪伴,支持,倾听,尊重,接纳,从而壮大一个孩子的内部心理资源,使他获得安全,尊严,爱和帮助自我解决困惑的方法。

正确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04

前几日,我听到一位智慧的妈妈就用这样的方式帮助了她5岁的孩子。

妈妈给孩子报了绘画和陶泥课,上了3-4次,孩子就不愿意去了。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问孩子:“明天的课要不要去?”

——孩子说:“不想去。”

——“为什么不想去呢?”——“因为教室不够漂亮。”

——妈妈:“因为教室不够漂亮,所以不愿意去。”

沉默……

——“我每次上课都搞不清楚,因为有很多凳子,我不知道哪条是我的,有粉色啊,红色啊……”

——“嗯,教室里的凳子,你不知道哪条是你的……”

——“对啊,我旁边的小朋友我又不认识,我做错了,也不好意思问她我有没有坐错……”

——“嗯,旁边的小朋友都不熟,凳子有没有坐错也不好意思问……”

——“做陶泥还有很多道具,我都搞不清楚哪个是哪个,牙签啊,盘子啊……”

——“嗯,道具很多,都搞不清楚了。”

沉默……

——“我觉得上陶泥课挺难的,想坚持一下,可是有点太难了,我还是放弃了。”

——“嗯,做陶泥太难了,虽然想坚持,但还是放弃了……”

聊到这里,妈妈其实已经了解了孩子不想去的原因了,加上时间有点晚了,准备结束谈话。“没关系的,如果太难,我们就先不学了,等我们长大一点觉得不那么难了再去上吧,妈妈觉得你已经很棒了,睡觉吧,晚安!”

五分钟以后,以为孩子睡着的妈妈听到孩子叫了一声妈妈!

——“怎么了?宝贝。”

——“妈妈,我的眼睛一闭上就有眼泪流出来,所以不能闭眼睛……”

——“那就让眼泪流出来吧,妈妈陪着你。”

——“不行!我不能闭上眼睛……”

孩子的整个情绪变得很低落,似乎特别抗拒眼泪流出来这件事,额头和身体都有点发烫。

忽然她说了一句:“这个问题太难了,我解决不了。”

——“那妈妈可以帮忙解决么?”

——“不行,爸爸也解决不了,所有人都解决不了。哎……”

——“宝贝,已经很晚了,我们闭上眼睛睡觉好么?”

黑暗中孩子接过妈妈的纸巾,似乎在擦眼泪,过了一会:“好了么?可以睡了么?

——“好了,我可以了。”

——“睡吧,妈妈爱你,晚安!”

孩子抱住妈妈的手臂,深深地亲吻了一口,说:“晚安……”

听到这个故事,我泪流满面。今夜敲下这些文字,仍然很感动。任何语言都会显得苍白,什么评论都不要加上,那是狗尾续貂。

就像她的妈妈说的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人啊,请卸下我们作为父母的姿态,收起那些烂俗的筹码,好好地对待我们的孩子,在这些丰富,神奇的内心世界面前,我们显得多么可笑,无知……

只依靠陪伴,倾听,尊重和不加主观评判的全然接纳,妈妈就治愈了孩子内心的伤口,帮助她找到面对真实自我的方法。因为她给了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感。

妈妈说,第二天,孩子提出要去上绘画和陶泥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5-14 上午8:12
下一篇 2022-05-14 上午8:23

相关推荐

  • 辍学问题

    辍学问题 辍学问题一直是社会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在一些地区,辍学率已经达到了30%甚至更高。这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让孩子4-8周重返学校爱上学…

    孩子厌学 2023-09-12
  • 孩子自卑厌学催眠治疗跟家庭指导哪个会更好一些

    孩子自卑厌学是许多家长都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指导和催眠治疗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哪个更好一些,取决于具体情况。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个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并说明哪种方法…

    孩子厌学 2023-11-23
  • 韩剧辍学

    韩剧辍学 最近,一部名为《太阳的后裔》的韩剧在中国内地掀起了一股热潮。这部电视剧不仅讲述了一对男女的爱情故事,也展现了韩国社会中年轻人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然而,这部电视剧中的一个角…

    孩子厌学 2023-11-20
  • 孩子厌学念什么经好

    孩子厌学是许多家长都会面临的问题,念什么经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状况,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它。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 点咨…

    孩子厌学 2023-11-17
  • 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爱读书了呢(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爱读书了怎么办)

    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爱读书了呢(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爱读书了怎么办) 周恩来在风华正茂之叹气前会发出长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为周总理在年少时已深感读书使人受益无穷。高尔基也曾说,书…

    孩子厌学 2022-08-25
  • 孩子对手机依赖成瘾怎么办

    家长朋友们大家好,你的好朋友又来了。希望我的这个,孩子青春叛逆期的教育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也让你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不再迷茫,让我们与孩子共同潜修,携手进步。让我们成长为合格的父…

    孩子厌学 2022-06-03
  • 孩子记忆力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应该怎么办

    导读:现在的家庭教育,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最关注和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的专注力。因为专注力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如果孩子专注力不好,就算给孩子提供再优越的条件也无济于事。 小夏家孩子8岁…

    孩子厌学 2022-03-30
  • 公费辍学

    公费辍学 公费辍学是指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被学校强制休学或辍学。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但也成为了争议的焦点。本文将探讨公费辍学的现象、原因以及影响。 公…

    孩子厌学 2023-09-20
  • 孩子为何不上学?了解问题原因才能解决!

    孩子为何不上学?了解问题原因才能解决! 在当今社会中,上学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的日常任务。然而,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他们不愿意上学,甚至无法参加考试。这种情况可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负面影…

    孩子厌学 2023-10-26
  • 四年级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怎么办

    四年级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怎么办(四年级孩子不爱学怎么办) 我有一个正在读四年级的小孩,最近被他气得都快得抑郁了。在学校上课不认真听课,放学到家,一心想着玩手机。我尝试过把手机藏起来,…

    孩子厌学 202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