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生来说,厌学其实是一种心理现象。
很多孩子因为老师父母或家庭教育的原因,对学习失去兴趣也缺乏热情,并且持抵触情绪,这就是厌学。
作为父母,如果看到孩子不愿上学、不愿写作业,肯定会认为孩子不求上进,就把“没出息”、“脑子笨”或是“熊孩子”的标签全都贴在孩子身上。孩子纵然委屈,可是情绪上又反感学习,因此会产生严重的无力感和压抑感。
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学习好,厌学的孩子也一样。
但是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的动机习惯,注意力不够集中,自我总结也不到位,因而只会越学越差,甚至深陷厌学的负面情绪,对学业感到迷茫和困惑。
学习成绩的好坏,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如果始终是跟着同龄人,糊里糊涂、人云亦云地学习,对于学习没有目标、欠缺动力也毫无兴趣,那肯定不会取得好成绩。
作为父母,应该多和孩子沟通,坐在一起交流分享学习中的困难、收获和愿望。虽然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但我们的教育依然是偏向功利性的“应试教育”,有些孩子喜欢写作、画画或是打游戏,父母就很气愤,心想“这有什么用呢”?学再多的兴趣特长,高考考不好,还不是无处可去?
但是这样的教育,就等于浇灭了孩子天赋的小火苗。对于青春期孩子的种种奇思妙想来说,父母绝对不能生硬粗暴地拒绝,而是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以鼓励孩子努力,激发孩子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目标。
如果孩子经过思考的话,其实很容易找到自己厌学的根源所在。
很多孩子就是因为从小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对于老师的知识教导根本听不进去;放了学回到家,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精力管教,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很容易就会放任自流,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逐渐产生厌学心理。
也有些孩子在小学和初中学得不错,但是一到高中,因为课程难度和学习压力猛然增大,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高考”,就会变得手足无措,心理上不堪重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本身对某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也缺乏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随着学习压力增加,肯定会开始厌学。
孩子的天性是贪玩好动,对于学习肯定缺乏持久力和兴趣度。
对于“厌学”的孩子,父母应以心理疏导为主,多陪伴孩子,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以平等、关爱的语气和腔调帮助孩子分析问题、解决困难。
而且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都不相同,对于某些孤僻自卑的孩子来说,其实很难融入到同龄人的小圈子里;如此一来,人际关系紧张的孩子,在内心会产生压力和恐惧。
所以有些孩子表面上看是厌学,父母也当作厌学来解决。可是实际上,有些孩子不是厌学,而是害怕去学校。有的孩子曾经学习成绩优异,可是后来退步了,就害怕去学校;有的孩子性格孤僻,因为自身或家庭原因总是被同学嘲笑,所以不敢去学校;还有的孩子家庭作业没写完,生怕老师责怪,因而害怕去上学。
对此,父母首先应克服自己对于孩子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孩子厌学肯定是因为自身的消极情绪和负面因素,这与家庭教育肯定是密切相关的;父母想要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就要解决自己的教育方式问题,摈弃自身和家庭中的消极因素,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加健康积极,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
孩子厌学,父母肯定着急,但是声色俱厉和打骂责罚,是最失败的教育;父母要学会和孩子同理同情,从孩子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才能真正明白孩子的所思所想,得到孩子的共鸣、理解和认同,最终解决“厌学”这个棘手的教育问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