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孩子的教育成为父母关注的重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也成了众多年轻爸妈们的育儿Flag。关注孩子大脑发育,注重孩子早期教育……在宝贝0-6岁时,我们接受的教育建议多是,让孩子早早学习,多多认知。
可当孩子们将要迈入小学时,这个“早”和“多”,却成了孩子优秀的拦路虎。其中,让爸妈左右为难的第一关,就是教育界最有名的“三年级效应”。
三年级效应,是说超前学习的孩子在一二年级看着比较优秀,但在三年级就会出现成绩大幅下滑。网友对此评论:超前学习的牛娃,更容易遭遇三年级效应。
三年级效应的真相
专家说:超前学习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重复学习,导致孩子养成不听讲的习惯,而三年级教材难度增加,学习习惯没养成,成绩就会直线下降。
育儿大咖说:四岁识字1000个,五岁背诗200首。超速的家长可以缓一缓,别为了一时的成果,毁了孩子享受学习的能力。
教育部减负整顿:去小学化,幼儿园、课外培训班不准超前教学。
最专业的人、最有影响力的人和最权威的部门,同时将矛头直指超前教育,呼吁不要进行学前“小学化”,以免中招三年级悲剧。
作为一个三年级孩子的妈妈,我要说:权威谈论三年级效应,本意是善意的提醒不要过度教育。超前学习导致孩子厌学成绩下降,是小众群的误读。
三年级确实是孩子的分水岭,但真相是:
当父母期待自己孩子翻盘时,看到的却是在第一梯队孩子轮流领跑;
当爸妈担心自家牛娃掉坑时,孩子们却如有神助的再次实现跳跃。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同样适用于三年级孩子。超前教育不是孩子成绩下滑的原罪,而放弃早期教育,却会让孩子难以翻身。
错过孩子大脑发育期,孩子学习更吃力
“狼孩”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他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期里,脱离了人类社会环境,处在狼的生活环境中,学习了狼的生活习性和狼的言语,因而就不能发展起人的智力,即使长大后被人发现带回人类社会环境中很难适应,是因为他错过了智力发育的关键期。
0-6岁是孩子大脑的黄金发育期。其中学龄前5-6岁,是大脑发育最后10%的冲刺阶段,孩子的词汇能力、数理概念将在这一阶段快速发展。而这些,恰恰是三年级核心要求阅读写作和数学思维的基础。
所以,我们不能因担心未来下滑,而因噎废食、前功尽弃。把握小学前的关键时刻进行训练,是让孩子省力又胜利的最佳选择。
记得三年级第一次语文考试,女儿第三名只有89分,全班只有2个90+。问了其他班的情况,也都十分惨淡。但接下来,有的孩子用了老师的方法,快速调整,成绩稳步回升;但有的孩子看着课下作业都毫无问题,但一到考试就惨不忍睹。
期末考试,女儿最终以97分位居全班第一,当与其他排名考前的妈妈交换经验时,我发现,能够成绩能够快速回升的孩子,都有一个共性:良好阅读习惯和丰富的阅读经历。而这些,其实都是从小打下的基础。
起步慢的孩子,家长和孩子要承受的压力更大
如今超前学习成了一种潮流,一个孩子小学前如果不认几百上千的字、不会20以内加减法、不会背十几几十首诗,爸妈们就会背负很大的压力。
于是让孩子去认更多的字、背更多的诗、算更难的题,成了不少家长平复焦虑的追求。这种盲目跟风,确实让孩子不断加压负重、丧失学习兴趣。但究其根源,更多是度的把握不当。这个度很难把握,也是父母想要退缩的原因。
到底该不该因度不好把握就彻底放弃呢?
100多年前,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就已经暗示了答案——“人天生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可以放缓孩子的起步速度,会降低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令其承受更大的压力。因为孩子进入小学,所处的环境、老师和朋友都是新的。他需要通过自己的特质,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可是这对于起步晚、一入学就跟不上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大多数人成绩都在满分或接近满分的时候,一个分数较低的孩子,是特别出挑的,即便老师、同学对他没有有色看待,他自己也会因为自己的格格不入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同时,当孩子成绩不佳时,家长也是备受关注的,只是小众家长会、单独电话联系、群组内@提醒……这些关注让很多家长无法淡定。情绪猛于虎,唠叨、指责、控制等教育禁忌自然接踵而至,更是让孩子雪上加霜。
把握最近发展区,让超前教育成为牛娃的跳板
我们都知道早教好,孩子智能发展早好,但依据是什么可能很少有人研究。所以,才发生了一些家长误解超前学习,权威专家好心相劝,局外家长恐慌焦虑的局面。
其实,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早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就给出了用超前学习促进孩子发展意见: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所以教学应着眼于这个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这里给爸妈们三个建议:
1、了解中引导
相信很多爸妈都用过成长规律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社交……不同月龄的孩子到不同的时期有什么表现,都会有所标注。在早教课中,一般都我们会学到如何让当前的孩子通过训练,帮助孩子早日达到下一阶段的能力。这就是最近发展区的运用。
于是,我们看到有的孩子满月就能翻身,3个月就能说话,10个月就能站立……这一个个惊人的奇迹,其实都是婴幼儿期“超前学习”的结果。
孩子的小学培养,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明白了三年级语文最大分水岭是阅读写作,带着目标去进行幼小衔接的安排,就能很好的抓住5-6岁词汇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实现孩子三年级的厚积薄发。
2、体验中积累
专家反复说提醒的超前学习导致厌学,其根源在于孩子提前学的和后来学的几乎相同。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常年处一个周而复始的流水线作业中,会是怎样的感受?枯燥、失去兴趣,甚至是厌烦。
学习也是一样的。训练数学运算时,如果小学前我们让孩子反复做练习去掌握,那么小学再做作业,确实会产生厌倦。但如果我们把前期的训练或小学后的学习带入生活,孩子的反馈将会不同。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当老师,给我们出题和改卷;在买菜时,让孩子付钱和核对找零;逛超市时,让孩子帮忙把空着买的东西超不超预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就会明白学习时有价值的。这时候,他的注意力将不在“考试能做对,听不听都行上”,而是会产生“学习很有用,我要学的更多上。”
3、温习中拓展
孩子有学的更多的欲望时,就要为他提供更大的平台。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自我价值的评定一定程度上依托于权威。所以他在熟悉的知识和有把握的事情上,会显得更为活跃和自信。这时候,我们不妨引导孩子从过去的知识中思考,从思考中获得拓展。
比如一个孩子熟知的故事,我们再拿出来时,就不仅仅是有声有色的读一读,而是可以变的更加丰富有趣。比如让孩子描述一下图片的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当然还可以和孩子天马行空的续编故事,或组织家庭剧院重现场景。
正所谓“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当孩子学会用旧知识拓展新的视野和产生新的创意时,我们还用担心厌学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