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性格、情绪、行为、注意力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的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心理救助信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产生敌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甚至轻生。
2、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寡言,少动、精神不集中,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
3、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又没有身体疾病。
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就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青少年适应社会、人际交往和学业成绩等各方面的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因此,心理健康要从小抓起。
产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原因:
一是学习至上的错误家庭教育观念。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把孩子的学业看得太重,这样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会造成孩子学习压力过重的状态。二是社会上成才观念的误区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才,否则就要被家庭和社会歧视,迫使孩子把过多的时间投在学习上,影响了孩子社会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也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刻薄的语言刺激学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三是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教过严、经常打骂,会形成两类性格的孩子:一类孩子压抑天性,变得内向、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创造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另一类较倔强的孩子则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情绪。
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引起高度重视,学校老师、家长要端正教育观念,以平常心态与孩子沟通,杜绝责骂和训斥,关注孩子精神上的变化,如焦虑、胆小、孤独等心理症状,及早预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持在平衡状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