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过后,许多地区的中小学生已经结束期末考试,开启寒假生活模式。期间,又有多少孩子在提心吊胆地等待自己的分数,迎接父母暴风骤雨的洗礼。
“看到你的成绩,我心都凉了!”这是涛涛的妈妈看到老师发来的成绩后对涛涛说的第一句话。
涛涛是一名六年级的小男孩,聪明懂事,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这次期末考试,涛涛的成绩是这样的:数学97,语文84,英语87,科学100,道德与法制94。客观来讲,这个成绩除了语文和英语稍差一些,其他学科都是不错的。
可是,涛涛妈在谈到孩子成绩时,满脸都是失望。
“这个成绩将来上初中根本排不到前面!”
“我觉得语文最少也应该在88到90之间,这个成绩真的在我的意料之外!”妈妈的话让涛涛深感羞愧与自责。
“成绩有所提高,让我们小小地庆祝一下吧!”同样收到成绩的晨晨妈妈是这样对孩子说的。晨晨在班级属于中等学生,五科考试成绩,除了数学提高了10分以外,其他都没有太大变化。可是妈妈的认可让晨晨有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相信他整个假期都会很快乐。
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成绩呢?
首先要对孩子的总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既不会期望太高,也不会要求太低。根据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但每个人的优势智能都不是相同的。就像文中的涛涛,从他的成绩来看,他的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都非常突出,而语言智能稍差。妈妈认为他的语文成绩应该在88分以上,实际涛涛在平时的单元测试和期末模拟考试中,语文成绩仅有两次达到85分。因此,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语言智能训练,而不是想当然认为孩子就应该达到什么分数。
其次,要和上学期的成绩进行对比,看看哪些学科的成绩进步了,哪些学科倒退了,对于孩子取得的进步要有小小的奖励,让孩子看到希望。文中晨晨的妈妈做得就非常好。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一张纸上有一个黑点,很多人只盯着那一个黑点,而忽略了整张白纸。就像文中的涛涛妈妈,她没有看到,孩子成绩与上学期相比,语文提高了1分,数学提高了5分,英语提高了7分,就只盯着自己预想的分数,又怎么会不焦虑呢?
第三,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失分原因,是知识性问题还是习惯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做对了会得多少分?”孩子通过分析会发现,原来我可以做得更好!我有能力获得更高的分数!这样一分析,孩子明确了目标,也找准了努力方向,对以后的学习非常有利。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你希望孩子将来过怎样的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都把健康、快乐、幸福排在前三位。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却不自觉地把孩子的分数排在了首位。今天成绩低了,心里焦虑;明天成绩提高了,可是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比,又焦虑了。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生活在焦虑,担心,紧张之中,孩子很容易感受到这些负面的状态,也会不自觉地紧张和焦虑起来。多少孩子轻生的悲剧为我们家长和教师敲响了警钟。
承认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真的很难,可是我们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普通孩子,这就是现实。我们只希望孩子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
面对孩子的期末成绩,您有什么好的做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