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事件震惊全国,这奥斯维辛式教育曝光后,引起了国人的哗然和声讨。就在2018年4月11日,据@时间视频报道,武汉新长征学校以戒网瘾为由,存在体罚学生的行为,据该校以前的学生披露:回忆在校的日子都会做噩梦哭湿枕头。
据悉,武汉新长征学校被曝对学生进行体罚和人格侮辱:扇巴掌、踢肚子、电击、泡粪桶、用鞋抽脸、绑在树上灌整桶水等等。该校前学生对记者称,刚入学时曾喝下花露水想借着洗胃逃跑,结果被众人围观,逼着灌水。
4月10日,记者搜索新长征艺术培训学校,其官网已经无法打开,招生电话也无人接听。武汉市江夏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校因存在对学生办学不规范已被停办。
小编认为,豫章书院再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孩子缺失家庭教育,而将孩子们送进去的父母更是重要因素之一。
网瘾:被杜撰的精神病
从早期的杨永信,到之前的豫章书院,再到现在的新长征学校,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治疗网瘾少年。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游戏的发展,许多青少年因沉迷于网络,而影响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对此种现象,我们通常称为患上“网瘾”。
在我国,大部分家长对“网瘾”两字可谓是谈虎色变,生怕自己的孩子有“网瘾”,更是将“网瘾”与“毒瘾”相比对。那让众人谈之色变的“网瘾”究竟是什么呢?
网瘾,全名叫网络成瘾症。最初,网瘾只是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在社区论坛内编造出来的玩笑。他是根据因为酗酒、赌博成瘾等”行为障碍”缺乏生理基础而编造出的概念。
可是后来,伊万·戈登伯格声明该假设是在一个社区论坛里当成玩笑提出的,只是一种恶搞。在1997年他曾对《纽约客》周刊表示:“如果你把成瘾概念扩大到人的每一种行为,你会发现人们读书会成瘾,跑步会成瘾,与人交往也会成瘾。”
“网瘾”没有公认的定义,最早提出网络成瘾判断标准的金伯利?杨也认为网瘾只是”行为依赖”,而美国医学会也拒绝向美国精神病学会推荐把”网瘾”列为正式的精神疾病。国际精神医学领域通用的两大诊断体系,《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均未将网瘾定为精神疾病。目前,我国卫生部也没有将网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
2009年,我国卫生部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同时,卫生部提出了新的概念,认为”网络成瘾”只是网络使用不当。
2004年,荷兰人凯特·巴克在阿姆斯特丹开办了欧洲首家网瘾诊治所”史密斯与琼斯网络及电子游戏瘾戒除中心”。而该诊所创办两年后便宣布失败,原因是”发现网瘾不是精神疾病”。
沟通:被忽略的疗效药
从2004年到2018年十余年间,青少年”戒网瘾”的惨案从未停止过。尽管国际精神病研究界的权威断然否定存在这种疾病,但在我国,“网瘾”被当成一个可以被强制治疗的精神疾病。
人之初性本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道关卡,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父母应该先检讨自身的问题,及时纠正,而不是“急病乱投医”,求一时心安将孩子送入“特训机构”。那么长时间都没把孩子教育好,指望通过学校学习几个月、一年就能教好?受害的最终还是孩子。
通过对无数被送进“网瘾治疗中心”的孩子了解到,经过一些方式的“治疗”,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比原先“听话”、“乖巧”。然而从各类戒网瘾报道中可以看到,经过这些“治疗”的孩子常常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治疗”早已给孩子的身心健康买下了“定时炸弹”。最让人心疼的还是孩子从此与父母之间产生了难以弥补的隔阂,将心比心,家长们老了之后愿意被送进养老院吗?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不惜一切的将孩子送进所谓的“戒网瘾中心”。这不是帮助孩子而是将他推向深渊!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模仿榜样。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让他了解这个社会,带他认知这个世界。多一点沟通,多一点换位思考,和孩子成为朋友。与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在正能量的环境中成长。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好的父母就是一所最好的学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