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避免

“这孩子以前是话痨,最近却突然不爱说话了,睡觉也不是太好……”在出门诊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让家长很苦闷,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不知道的是,孩子可能已经存在情绪问题了。

像这样的孩子还不在少数,《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相关数据同时表明,我国10%~15%的儿童存在焦虑抑郁、行为障碍等心理卫生问题,留守儿童群体内甚至高达30%,而就诊率却不到三分之一。

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被忽视,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呢?

羞于承认,家长担心孩子受歧视

“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被忽视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家长、学校甚至社会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健康及人格培养认识不够;再就是孩子出现如多动症、抑郁症、自闭症等这样的问题时,即使认识到了,也不愿意承认,担心受到歧视,被另眼看待,甚至劝退等。”陆林说。

确实,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傅安国也表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家庭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评价理念落后。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最为关注的还是孩子的智力因素,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健全人格、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远不够重视。其次,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有待提高。家长对孩子身体发育好不好、营养状况怎么样比较关心,较少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

“再就是与生理上的疾病容易接受不一样,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心理疾病感到羞耻,不好意思向人提及。”傅安国说,家长总认为孩子是“自我”的一部分,孩子有心理疾病,家长会特别担心别人指责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或教养技能不够。其实,心理与生理一样,心理亚健康或患病,也是人体的正常现象。

那么,生活中家长该如何发现孩子是否有精神问题?陆林介绍,有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学习和观察。一是纵向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学习等。如果孩子以前一切正常,近期突然出现食欲下降、失眠、做噩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等现象,可能是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需要家长和老师引起重视。二是横向比较同龄孩子的行为,包括日常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社交态度、体育运动状况等。如果他们的行为明显不符合常态,做事懒散,社交退缩或疑心很大,都需要引起重视,寻求相关专家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孩子出现这种状态一定要持续两周以上,不是说偶尔几天情绪低落,就要去看医生。”陆林强调。

医生奇缺,讳疾忌医导致就诊率低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的《世界青少年健康报告》指出:2012年全球有大约130万青少年死亡,15—19岁为高风险阶段;自杀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死因;在10至19岁的青少年中,抑郁症是致病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从全球范围看,精神疾病的负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为第三大疾病负担源,我国由精神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总负担的13%。与之相对的是,就诊率却很低。

陆林指出,除了很多家长不愿意正视孩子的情绪问题,非到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才会选择去看医生外,很难找到好医生也是重要原因。我国儿童精神科医生极度匮乏,全国仅有500人。更为尴尬的是,一方面社会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催生出大量的“心理赤脚医生”,另外一方面,培养专业心理人才的教育机构不重视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培训,即使发现孩子有问题,也很难得到正确的救治。

“很多人忌讳吃药治疗。”傅安国说。对于不少被诊断为严重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而言,单纯的药物治疗虽有效,但速度非常慢,长期服用药物还会带来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体重增加等副作用,这也正是家长和孩子本人非常忌讳的。但若从精神科医生的角度来看,不得不承认目前最经济的治疗方式还是药物治疗,甚至对于大部分病情不稳定的孩子而言,药物治疗是必须的。

傅安国表示,虽然很多轻度的抑郁或情绪疾病,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适当的体育运动、良好的社会支持、充足的睡眠,患者也能自行康复。但是,普通家长并不能辨别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他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自我调整一下就过去了。殊不知,许多孩子因此延误了病情。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傅安国指出,国外研究发现,在有精神疾患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因其受到基因和不良心理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出现疾病的风险更高,亦即表现出心理疾病的代际传递。因此,对家庭成员的精神疾患,需要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后,再进行应对。

多管齐下,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

“很多成人精神心理问题起始于在儿童青少年阶段,如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将会获得较好效果,即早发现、早治疗、早恢复。”陆林说,但实际情况是,社会、学校、家长常常忽视或不懂得识别,病人往往发展为慢性,变得难于诊治。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陆林表示,具体来讲,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与知识教育纳入同等地位,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习之外,同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青少年的成长也非常有帮助。有些青少年的精神疾患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导致自伤、自杀的悲剧发生,所以学校的课程体系需要调整,应将挫折教育和心理疏导作为常规的教育项目,设计成学校的课程。同时,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配备专门的心理医生,减少青少年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发生。

专家认为,目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资格国家标准尚未出台,可借鉴西方国家的心理治疗师制度,将心理辅导机制纳入校园常规教育体系。就抑郁症而言,其表现多样,需要精神科医生、内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形成协作模式,做好患者转介,提高诊疗效率。比如有些孩子处于疾病前期,并不想去医院问诊,学校、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就可以提供时间相对充足的心理疏导服务,做好疾病前的早期干预;若情况严重,就转给医疗机构,等情况好转,需要心理疏导时,医疗机构再转介给咨询机构。这种模式实际更有可操作性,对患者也更有帮助。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制定良好的患者转介机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5-12 下午6:42
下一篇 2022-05-12 下午6:44

相关推荐

  • 学生有网瘾怎么办

    学生有网瘾怎么办? 网瘾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长时间的在线度过,这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和社交生活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当学生有网瘾时,我…

  • 小孩子喜欢玩游戏怎么办小孩辍学

    小孩子喜欢玩游戏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如果他们玩游戏的时间和方式不当,可能会导致辍学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孩子玩游戏的原因。游戏可…

  • 母亲有抑郁症离婚孩子归谁

    母亲有抑郁症离婚孩子归谁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家庭因为各种原因而面临离婚的情况。在这些家庭中,涉及到孩子归属的问题时,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那么,母亲有抑郁症离婚…

    孩子心理健康 2023-06-07
  • 网瘾禁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不玩手机

    网瘾已成为许多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孩子长时间沉迷于玩手机游戏可能会导致各种不良影响,如视力受损、颈椎疾病、心理问题等。因此,家长应该采取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帮助孩子摆脱网…

  • 诫勉谈话后可以辞职吗(诫勉谈话可以让孩子休学吗)

    诫勉谈话可以让孩子休学吗 近年来,休学现象在中小学生中逐渐流行起来。一些中小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家庭问题、心理健康等问题,需要休学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然而,对于是否应该让…

  • 孩子语文成绩差怎么办

    一、一定让孩子把字练好。字写的好与坏,对于语文考试的成绩影响是很大的 ,特别是对于作文的成绩。无论是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考试后,老师批阅作文时 ,标准一般是分四个档次的。卷面…

    2022-05-14
  • 抑郁读音

    抑郁读音 抑郁本来是一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郁闷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抑郁症。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抑郁症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精神心理性疾病之一。那么,“…

    孩子心理健康 2022-04-07
  • 初三孩子浮躁静不下心来怎么办

    初三孩子浮躁静不下心来怎么办 在初三这个关键的学习阶段,许多孩子感到浮躁和静不下心来。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他们。 点咨询免费领取…

  • 如何对待网瘾孩子每天玩手机怎么办

    网瘾孩子每天玩手机怎么办 网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孩子因为过度使用电子设备而沉迷于网络世界,这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帮助孩子…

  • 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情绪、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

    孩子心理健康 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