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尽心尽力给孩子创造条件,寄望孩子拥有闪亮的人生;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此刻人生的闪亮,桃李芬芳、出类拔萃;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闪亮。围绕孩子,更多的问题出现了:网瘾、厌学、抑郁、焦虑、强迫、品行障碍、环境不适、离家出走……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孩子,还困扰着老师和家长。
孩子痛苦,家长痛心,老师头痛。家长管不了,老师教不好,好孩子做不了,这到底怎么啦!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情形呢?
1、应试教育的原因
应试教育是一个贬义词,它是相对素质教育而提的。应试教育也称“升学教育”,强调“双基”和能力与智力因素,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片面教育。
通过近百年人类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同步教学(班级授课制)所追求教学内容是双基教育,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双基教育单纯的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德育,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有严重缺陷的片面教育。
(一)应试教育偏重智力,而忽视了德体美劳;重视应考科目,忽视选修和免考科目。某重点大学的附中,初三年级课程表上除了中考科目语数英物化政体外,其他科目全部取消,可谓极端真实,真实极端。
(二)应试教育重视知识量,忽视学生素质、自我探究能力的开发。中国学生的知识水平是较丰富的,但往往缺乏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目前雷声哄哄的教育改革正是以往填鸭式造就的英才们带领的,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三)应试教育重理论,忽视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偏重简单“高效”的讲授法,忽视学生能动的发现法。应试教育不尊重人的存在,不能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而简单一化为机械的加工。
(四)应试教育偏重“好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学校教育成为严酷的、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三重压力的淘汰赛。英才三两人,牺牲一大片。要知基础教育(包括高、专、职及成人高中)是服务大多数的普通的普及式教育。培养少数人才,耽误较多人,反映了应试教育的极端功利性。
2、家庭教育的原因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一)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感因素冲淡理智因素
一个独生子女受到四位祖辈和两位父母的钟爱与呵护,孩子处的核心地位,被超量的爱包围着。他们很容易发展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生理发展超前,心里成熟滞后”,“消费超前,道德滞后”,“依赖性太强,能力太弱”等人格上的严重欠缺。
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二)家长望子(女)成龙心切,但又不掌握教子(女)成才的规律和方法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三)家长教育意识虽然增强,但时间精力不够,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四)社会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家庭教育的可控性减少,特别是性教育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3、学校教育的原因
教育之痛不在于我们教师的负担多大,学生的任务多重,而在于我们的教育的理念和教育行为之间已经没有办法粘合在一起,这种脱离的状态使得整个教育体系面临“两张皮”的困境。
我们的课程的理念中强调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思维质量、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情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而且是新型教学关系的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
一边是轰轰烈烈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一边是落后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考核体系,两者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4、社会环境的原因
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个性发展是好的,我们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问题是出在教育上,我们的教育还是“两张皮”。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都会“撒谎”,说违背自己良心的话。
这不是家长和老师品德问题。是一些教育理念太保守、陈腐、过时的原因。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思维、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内容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改进的。和社会发展文化环境不相融合使得现代的教育空泛委生硬、苍白无力。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这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
很多传统的东西在发展中必然会受到冲击,甚至会被新事物所取代,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推陈出新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的传统观念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就是说,不是环境不利于孩子个性发展,而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做老师的不适应今天的教育环境。简言之,我们的教育理念跟我们的孩子的成长环境不相匹配。举个例子,这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运用计算机成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你却要让孩子放下手中的计算器,去使用珠算盘;你要你的孩子不要上网,中规中矩去读线装书……你看你的教育还有没有生命力?
另一个方面,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幼儿园,任何回避问题的态度都是不明智的。把社会问题如实地告诉我们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妥的。
5、文化发展的变化原因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观点和心理状况,来自于三大系统的信息沉积。这三大系统是:家庭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系统。
2004至2007年间中央政府将会投入100亿人民币用于西部教育的改革。修改中小学生守则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对学生这一资源体的高度重视和期望。但就目前而言,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其师资资源、信息通路(教材)是制约学生资源开发、转化的“瓶颈”因素。以高考分值而论,师范类院(学)校的招生分数不是明显偏高,导致了教师资源的优势度不够,其恶性循环的结果,致使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的提高难度加大。再加上社会系统力的作用,如:教师提升的机会少、薪酬偏低、配偶失业等,都将使“瓶颈”越来越小。
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是以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人数多少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学生在学校受到多大的启迪、多大的影响和进入社会后有多大的生存、应变能力来衡量。由于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影响,因此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就是好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者被视为天之娇子,前途无量、受人尊重,是社会公认的优质资源。但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就不是国家的资源?难道他们就该自杀、就该消失了吗?试想坐轿子:每个人都喜欢坐而不愿意抬,但如果都去抬轿子或都去坐轿子,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电视、电影、杂志等均以各自的经济目的传递着信息。常以成人化的娱乐性和学习性相结合,以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由于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把握,受“物积”的影响而表现各异,因而对情爱、性爱、伦理、道德、职业、未来等均有借鉴性、幻想性、排他性和模糊性。
在调查中得知:学生“对于目前在学校学习”自己想学的占56%(男女比例对半);家长要我学的占3%;讨厌这样学习的占9%(其中男生占74%、女生占26%);对学习无所谓的占17%(男女比例掺半)。所以,受社会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使学生心理的脆弱性、盲目性、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均表现无遗,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提出了疑惑、感到了迷茫。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心理现象。
目前,“独欲强置”现象实在太多。即:在家长、在学校的视野里,常把孩子、学生当成个人欲望的“翻版”或是个人目的的表现实施对象,将其视之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学校间的对比、同事间的攀比、社会各界的压力和自己本身的失落都牵连或波及到孩子身上。
“一人上重点,全家(校)都光荣!”这一现象实在普遍。社会给孩子们的不是相对“自由的空间,真诚的环境”,而是以一种“己(个人或集体)、欲(希望或意图)、定(计划或目标)、限(规定或制裁)、比(对照或炫耀)”的形式,以一种压制、强迫的手段来实现个人意图。这样一种现象、这样一种环境,岂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资源体?不!那简直是对人力资源的践踏,是对学生心理的蹂躏,是对国家、社会的不负责任!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物质、精神生活日趋提升和改变,再加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致使有部分家庭离解、重组,其结果导致孩子的心境、心理发生变化。据调查,少年犯中85%的来自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消耗时间的地方70%是网吧。学生“5+2=0”的现象时有表现(即:5天在学校的教育无论多么丰富、多么向上,一旦加上2天的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孩子因无约束的进入社会环境其前5天的教育结果导致为0)。孩子对社会环境的事物认识与判断,其心智是受“物积”的多少来决定的。因此,社会环境对孩子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诱导性。
6、人际环境的原因
很多家长认为网络害了孩子,尤其是网络游戏,很多学校还一度劝诫学生不要上网。但是研究者的结论恰恰相反:网瘾只是表象,它的背后是孩子们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网瘾问题在中国是一个畸形的问题,它是中国很多问题的一个综合反映。”专家说,“关键还在教育。我们的教育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变,否则青少年是受不了的,我们的民族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造成网瘾的最核心因素就是学校的评价体系单一。我们的中小学,最核心的评价体系就是成绩。
再一个原因,专家认为,就是成长中参照系的缺失。现在的小孩,在学校就是上课,放了学就由家长接回家了,也没有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时间。在学校就是课间的十分钟。但在网络上,他突然发现有那么多朋友,就转向网络。
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有问题。“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被称为‘去势教育’,所有课程都是按照女孩子的成长规律设置的。强调记忆,强调重复,男孩子喜欢的竞争性强的、野性的东西都没有。在中国,网瘾主要是由网络游戏引起的,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游戏都是打怪、升级,提供了这种竞争性的、‘野性’的东西,这对男孩子非常有吸引力。相反,女孩子成瘾的特别少,就因为女孩子通常对这些不感兴趣,网络上目前还没有特别能吸引女孩子的内容。”
但是,中国的青少年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上网成瘾,这就有个体的问题和环境的问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