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
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你不让他看手机,他偏偏看手机;
你不让他看电视,他天天看电视;
你不希望他浪费时间,他越是浪费;
你不希望他上课的时候不专心,他偏偏不专心;
你不希望他磨蹭,他偏偏磨蹭……
难怪许多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太不听话了,让人操碎了心。
这是孩子的问题吗?
讲个故事:
有一对父子掉进沼泽地里,父亲拼命的抓着孩子,但是两个人无助地越陷越深。
父亲拼命的提醒孩子,“别往下陷”!但于事无补。
正当两个人绝望的时候,儿子突然喊道:“不要抓住我”!
儿子一边喊一边甩开了父亲的手。
原来他发现在沼泽地旁边有一个灌木,他拼命地抓住那个灌木的枝条,拉动自己的身体。
他费了好大劲才终于踩到了那个灌木的枝条上。
随后,他把他的父亲也拉了上来。
就这样父子得救。
讲到这里,可能你已经明白我说的意思了。
当我们强迫孩子不要去做什么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所言所行就是沼泽。
“不要”是语言的沼泽。
当你和孩子拼命地在“不要”的沼泽地里挣扎的时候,真正摆脱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为人的潜意识最听不得“别”、“不要”!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做过一个白熊实验。
他要求尝试者不要想象白熊的样子,越要求这样,试验者的内心里的白熊形象越忘记不掉而且越来越清晰。
为什么失恋的人越想忘掉过去的痛苦的记忆,越难以忘掉?
为什么失眠的人越想睡觉,但越睡不着?
为什么越爱胡思乱想的人,越不想胡思乱想,越在想?
这就是白熊效应。
当我们刻意的去转移自己或他人注意力,结果我们与他人的潜意识却在不自主地调动了起来这些注意,反而自动地加强了注意。其结果是事与愿违。
有关专家专门做了一个这样的试验,为了纠正一些网瘾的孩子。
专家与父母亲进行配合,并且成功地说服了这些孩子的父母亲。
最终这些父母也同意这样的观点,既然孩子已经深陷网瘾不能自拔,也同意专家给父母提供的一种让孩子努力的方向:
希望她们的孩子将来能够在电竞行业出人头地。
专家在此基础上帮助父母反向运用“白熊效应”。
当这些孩子上网累了,歇息一会儿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朝他们喊叫,“不要休息了,赶紧去上网”;
当他们困了的时候,想休息一会儿,他们的父母在耳边又在吼叫,“睡什么睡?赶紧去上网打游戏去”;
当他们想和朋友聊聊天,他们的父母亲又在吼叫,“聊什么天呢?玩游戏去!”
当孩子想读书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又在喊叫,“电竞游戏竞争那么激烈,哪有时间读什么书啊,别读书了,去打游戏去”!
结果两个月之后,有90%的孩子,都不愿意打游戏了。
结果这个实验却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戒除网瘾的成功,同时从反面提醒我们:家长教育孩子,尽可能少用强迫和强制的手段。这样特别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即使是孩子喜欢的游戏,也会产生强大的逆反心理。
从白象效应的反面应用效果看,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里,暗藏着“不要”的思维沼泽,为了摆脱这个沼泽,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够重复“不要”。
那么如何摆脱“不要”的沼泽呢?
我们应向那个故事里的孩子学习:他把注意力不是只盯着沼泽而是转向了灌木。
这给我们以启示:当我们不希望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千万不要在孩子的耳边反复的说“不要”,这样只会反面的强化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应该采取诱惑的方式,用其他他感兴趣的事情,去填满孩子的注意力。
有一个孩子特别爱玩手机游戏,他的妈妈刚开始也是采取的“不要“的策略,越不让孩子玩,孩子越喜欢玩。
后来这个妈妈汲取了教训,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当孩子在屋里一个人玩手机游戏的时候,妈妈经常邀请孩子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
时间长了孩子慢慢的把对手机游戏的主意转移到了对玩儿的兴趣上来了。
当然,这个妈妈选择孩子的玩伴的时候,一定不是对手机游戏也感兴趣的,而是对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方便感兴趣的孩子。
各位父母,教育孩子是世界极难的事业,所以需要多学些心理学知识增长自己的智慧才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