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是最难管教的。
荷尔蒙发育剧增,身体趋于成熟,心智却依然天真幼稚。
但是,尽管青春期孩子稚气未脱,却有渴望独立的思想意识,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小孩子,对于父母和老师说的话,不但听不进去,还偏执易怒,往往其他人一句话没有说在心坎上,就会暴跳如雷,同时感到委屈痛苦。
那么青春期孩子出现叛逆行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通常来说,青春期出现在13至17岁左右,由于孩子身体发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这个阶段可能略微提前或是延后。但是,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把“叛逆”的标签,轻易地放在孩子身上。
因为孩子在初高中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所谓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幼年、童年和少年时期,所接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端积累。如果我们把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容易发生的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和谈情说爱都归咎于青春期困惑,实际上是逃避责任的做法。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是因为到了13岁,而是没得到父母足够的爱。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得好、过得好,可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也不留意场合情境,一旦看到孩子说错话、做错事就唠叨。这样的家庭教育,就如同一根利刺,不断在孩子心里来回冲突。或许孩子低着头表示认错,但是自尊在慢慢流逝;或许孩子点点头表示接受,但是委屈正在胸口荡漾;或许孩子流着泪表示愧疚,实际上痛苦和抑郁却让他感到窒息,甚至无法言语。
当然,父母的唠叨也是为孩子好,但是“为你好”不是语言暴力的理由。
有些孩子明明乖巧懂事,父母们却总是求全责备,从早到晚追着孩子在耳边反复唠叨、叮嘱和提醒。难道父母不应该操心孩子吗?应该!但即便是父母,在照顾和陪伴孩子的时候,也要懂得克制自己,言简意赅的叮嘱是箴言,连绵不断的提醒是折磨,我想父母们都是成年人,应该都会懂。
青春期孩子的痛苦,还来自于“被比较”。
有人说“中国式教育”就是比较式教育,数据显示,80%以上的父母都会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作比较。父母的初心是好的,就是用“别人家的孩子”的积极、努力和完美的形象,给自己家的孩子树立起一个榜样和目标。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你再看看你自己!”
我相信从小到大,大多数中国孩子最苦恼的就是父母“为你好”,最痛恨的就是父母眼里、口里和心里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只可惜,激励孩子的方式千万种,“作比较”却是最不明智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说,“我孩子的性格需要打击,不然就会骄傲自满。”
可是,没有人喜欢被比较、贬低和打击。激励孩子坚持努力,目的自然是好的,可是父母也犯不着拿其他孩子作对比,让孩子在比较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感受挫败、羞辱和痛苦。
其实孩子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与其比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不如比较两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教育方式和文化素质。孩子本身,反倒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下最无辜的承受者。
其实,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别人家孩子”带来的打击。
面对学习和生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喜好和特长,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孩子“一露头就打”,“一冒尖就掐”。表面上,经受“打击教育”的孩子恭顺谦卑,实际上,心中已是千疮百孔、痛苦不堪。
青春期孩子往往敏感而自负,父母的理解和认可,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