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沉迷游戏、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犯罪……孩子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家长的重视程度却还是不够。依然有很多父母觉得,我家孩子只要听话,学习成绩好,就足够了。
可事实却是,心境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比所谓的智力教育来得更重要。试想,你的孩子很优秀,但内心却千疮百孔,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想不开,恐怕心里也多少有些不好受吧~
心理健康有三大基石:
安全感、价值感和存在感。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决定他的成就大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才决定他幸福与否。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静待发芽的种子,成绩平平的孩子也有属于它的春天。永远不要用一次两次考试的分数,去丈量孩子的未来。
心理健康有三大基石:安全感、价值感和存在感。缺乏这三感的孩子,会更出现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困扰、以及行为偏差,形成不健全人格。
心理教育专家同时指出,心理健康基石是在12岁以前的家庭养育模式中确立的,最大的责任人就是父母。
各阶段成长「关键词」不同
爸爸妈妈们记得把握~
0-2岁: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
一个人是否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影响着他在成年后面对重大挫折或者失败时的反应。而“母亲”则是「安全感」代名词的核心源头。
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一定是来自于母亲。因而3岁以前,妈妈的情绪稳定至关重要。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如果过多体验被忽视、恐惧等不良情绪,就很容易形成“我不好”、“我不值得被爱”的潜意识,变得自卑和胆怯。
情绪是一种原始的生命能量,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未被关注、处理和转化的情绪不会消失,只会被压抑在潜意识里,伺机反弹。
3-6岁:自我价值建立的关键期
孩子成长到4-6岁,父亲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一时期,父亲的参与和引导,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社会化发展。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没有自我评判能力,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完全由父母界定。也就是说,你给孩子贴什么标签,他未来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阶段孩子最需要的是“自信”,父母要不失时机地让孩子感觉到,“我可以”,“我能行”。
此外,孩子在这个阶段,是通过模仿来探索和认识世界,其间会犯很多很多的“错”。然而,这些大人眼里的错误,恰恰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必然。
7-12岁:三观建立的关键期
在一个比较的体系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就是说,永远都有人比你家孩子更强。
上小学以后,孩子会经历大大小小的测验,有测验就有排名。当孩子成绩不够理想,产生挫败感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帮助他建立自信呢?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赞美、认同。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赞美绝不是浮于表面的恭维,而是要「基于事实,实时实效,坚持不懈,真心真意,夸实不夸虚,夸过程不夸结果,夸努力不夸天赋」。
一旦错过以上三个「黄金时期」,没有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等到了青春期甚至成年以后,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去弥补曾经的缺憾。
珍爱生命、科学育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