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469号建议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科协,现答复如下:
公共卫生安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安全的“体温计”和“防洪坝”,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中小学生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能有效保护和促进其身心健康。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在学校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提高儿童青少年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提升公共卫生安全素养,养成健康行为作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将其作为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倡导推动。
一、
常态化学校公共卫生教育教学
一是印发文件,明确要求。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其中,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分别是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明确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实施途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把疫情作为素材,将传染病预防、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爱国主义、责任教育等融入课程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
二是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落实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发展不同阶段和生活经验,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安排到五级水平中,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学习要求。例如,小学阶段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要求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准备。
三是融合相关学科开展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科学、生物等相关课程。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中道德与法治强调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要求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初中生物课程专门设置健康地生活主题,强调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安排了传染病和免疫、主要疾病和预防、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医药常识、食品安全内容。初中化学课程要求了解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2017年修订印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化学科学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分析健康问题的意识等。
四是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2017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考察探究、职业体验等活动形式,推荐了如“零食(或饮料)与健康”“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和展示分享等,提升健康素养。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开发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等特色课程,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相关健康教育内容。
五是组织专家编制学校健康教育大纲和系列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组织专家研制贯穿大中小幼学段的一体化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和质量评价;鼓励专家研制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拓展“互联网+健康教育”内容供给,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资源保障。
二、
落实学校公共卫生制度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幼儿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中小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再次明确了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必须落实的公共卫生制度。主要包括:报告制度、开学预案、晨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和追踪制度、复课健康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保健室留观隔离制度等。在各地教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联合开展的开学前学校准备情况督查中,采取“一校一策”“一校一审”等做法,督促学校严格落实公共卫生制度。随着疫情常态化条件下防控的要求,各地学校将以更为科学、严谨、精准的疫情防控策略实施学校卫生工作制度,保障师生安全和身心健康。
三、
完善联防联控机制
一是各地积极探索选聘配备“健康副校长”,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守护师生生命健康安全。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强化联防联控,通过选聘医务工作者担任“健康副校长”,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补齐了学校防疫“短板”,堵住了学校防疫“漏洞”,提升学校卫生健康管理水平。截至目前,7个省份17个地区从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遴选出1521名业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医疗卫生骨干担任学校“健康副校长”。各地选聘的健康副校长在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结合学校实际,参与讨论和制定学校卫生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指导学校医务人员开展学校各项卫生工作,对学校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建议;协调学校与属地卫生院联系沟通,指导学校落实传染病防控等重点卫生工作;开展学生健康状况监测,促进学校与医疗机构深化业务合作关系。指导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结合青少年的兴趣特点,组织学生开设模拟医院,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了解熟悉健康卫生知识,形成讲解、互动、实践等健康教育新模式;协助开展卫生相关应急演练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帮助建立以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班主任为辅的健康教育团队;推动建立医校卫生应急协作长效机制,通过医校卫生应急协作带动,提升广大师生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能力。
二是推动完善医教合作近视综合防控机制。教育部于2019年5月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八部门,建立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综合防控近视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综合管理、重大调研和督促检查等事项。目前该联席会议机制新增科技部、民政部、医保局、中科院、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成员单位由9个增至15个,共同发力呵护儿童青少年的眼睛健康。
三是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爱牙日”“全国爱眼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卫生主题宣传日活动,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组织教育、卫生健康等相关领域专家、医务人员、基层教师等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科普宣教。
四是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师生健康中国健康”等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制定、主题活动开展中,倡导学生、家长、政府、社会公共承担四方责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参与和支持学校健康教育,为维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五是将中小学健康促进作为专项行动之一予以推进。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会同相关部门,广泛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各地开展了爱国卫生教育网络公开课、“爱卫小卫士绘画大赛”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爱国卫生教育进校园活动,促进师生掌握疫情防控和环境整治方面的知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养成了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四、
高度重视公共卫生科普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健康科普,特别是学校公共卫生科普工作,推动建立健康科普资源库和专家库,开展大量健康科普进校园活动,努力向学生群体提供科学、准确的科普信息。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科协深入发动全国32个省级科协、210个全国学会,1500多个科技志愿服务组织、45万多名科技志愿者,250多万名科普中国信息员,围绕“两防”(防疫病、防恐慌)“三导”(防疫辅导、心理疏导、舆论引导)“实”(做一批实事)全面开展应急科普工作,科技为民服务直达基层一线。围绕校园、教室和学生防疫,开发传播了大量应急科普资源,例如科普中国出品的《小朋友可以戴N95口罩吗?》视频播放量累计破800万,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的认可。
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中小学生健康促进作为专项行动之一予以推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统筹协调和社会动员优势,会同相关部门,广泛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深化学校健康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入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在全国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宣传教育,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推进健康知识宣传进校园、进社区(村)、进单位(企业),将疫情期间养成的好习惯长期坚持,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开展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培育样板,示范引领,形成全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的良好氛围。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来源:教育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