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人为啥要禁欲(禁欲会焦虑吗)

禁欲 ,是一种生活形态,一种以某些基本需求和欲望,来达到某些特定目的的手段。而我所说的禁欲,是控制食欲、手机欲等现代欲望。

未富先老、未富先衰、未富先病,已经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少年肥胖等所谓的富贵病,已呈现出低龄化、大众化倾向,有的二十多岁已经“富病”缠身,令人忧虑。甚至发生年纪不大却因心梗、脑梗而致病早逝的悲剧。“富贵病”大多是因为饮食不当、暴食暴饮、偏食、甚至嗜喝碳酸饮料,爱吃“麻辣烫”等“垃圾食品”,热量过剩,而又缺乏运动引起的,是食欲之祸。控制饮食、均衡饮食,适当禁限食欲,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选择。

手机控、低头族、刷机症,现在到处都是。有的与日夜思念的父母相见在刷,亲友们聚会在刷,带着孩子也在刷,甚至开着车也不忘刷,有的因为刷手机发生交通事故,有的因为刷手机把孩子带丢,以至孩子发出呼吁“爸妈,对手机比对我亲!”手机欲,是一种信息碎片化的焦虑综合症,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欲望。禁欲,就是要与手机保持适度距离,微信内没有那么多重要的信息,朋友圈也没有那么多有信必回的人,不能被手机绑架,更不能把自己封闭在虚拟世界内。放下手机,多看点书,你会发现,自由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的重要观点。这个“人欲”,讲的是私欲、淫欲、贪欲。现代社会,是高度自由民主、人性化的时代,我们不提倡禁欲主义,但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害的过度食欲、手机欲,则是需要提倡点禁欲精神的。

重担禁欲,不是危言耸听,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说绝对禁欲,而是克制有度,不要让这些不良嗜好误了自己,毁了孩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5-02 上午11:41
下一篇 2022-05-02 下午12:16

相关推荐

  •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简讯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简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而幼儿园作为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

  • 11岁女儿叛逆期的症状

    11岁女儿叛逆期的症状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同时开始经历青春期的变化。对于父母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挑战性的阶段,因为孩子们正在经历身体和情感上的变化,并且…

  • 叛逆期孩子不学习怎么办

    叛逆期孩子不学习怎么办?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孩子们正在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然而,这个时期也可能会对孩子们的成绩和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那么…

  • 青少年如何戒网瘾

    青少年如何戒网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中,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成绩下降、社交能力减弱、心理问题等等。因此,如何帮助青少…

  • 名人青春期叛逆和父母动手

    青春期是每个人都必经的阶段,然而,对于某些名人而言,青春期却充满了挑战和叛逆。当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时,可能会采取一些激烈的措施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本文将探讨名人青春期叛逆和…

  • 抑郁症的孩子要求可以随便答应吗

    抑郁症的孩子要求可以随便答应吗?很多人还是有担心的,毕竟对孩子很期待,也更渴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快乐。不过我的孩子还是不愿意答应,这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恨。 以下是我这两天接触的一个…

    孩子心理健康 2023-03-28
  • 好动的孩子怎么治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过度的好动可能会导致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问题。对于好动的孩子,家长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治疗。 首先,家长应该理解孩子好动的原因。有时,孩子的好动可能是因为他们…

  • 成长过程中两次叛逆期

    成长中的叛逆期 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期,尤其是在青春期时。叛逆期是指个体进入自我意识增强的阶段,开始对家庭、学校和社会规则产生质疑和反感,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自我意识强烈、…

  • 怎样才能让孩子从心里爱上学习

    怎样才能让孩子从心里爱上学习? 学习一直是孩子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家长来说,如何让孩子从心里爱上学习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些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培养他们对…

  • 亲子沟通讲座心得体会

    亲子沟通讲座心得体会 如何与孩子沟通心得体会?其实,真的是需要掌握方式方法的,最好还要有一点儿小技巧。因为,孩子因而阶段,就已经开始注重自我意识了。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脾气。所…

    孩子心理健康 2022-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