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上学是一种病吗
近来,因各种情绪困扰而拒绝上学的孩子前来就诊的多了起来。说起来,儿童拒绝或害怕上学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最终可归结为一种情绪困扰导致的害怕和不想上学,一度被学界简单归为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或是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
顾名思义,学校恐怖症就是儿童害怕和拒绝去上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其背景多为情绪障碍,近年在我国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时可影响儿童基本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且可持续至成年期,如大学生辍学、公务员没完没了请病假不上班等。
回顾相关文献,儿童害怕上学的描述语甚多,东西方报道的内容有些差异。例如,日本一般用“不登校”或“登校拒否”命名,而欧美则较统一称拒绝上学,或是拒学,内容和解释上略有差别。我国则多用学校恐怖症命名,它是最初由美国的Johnson于1941年提出的名称,并将其与儿童害怕离开母亲挂上钩,谓分离焦虑 。
日本精神病学家清水将之(1968)最初定义不登校为:因某种心理、情绪、躯体或是社会因素导致连续不上学超过30天以上的儿童,也包括想上学而又害怕上学的儿童。但不包括因疾病、贫穷或是品行问题而无法上学的儿童。还指出,孩子偶尔缺勤并不在其列,而是指任何时间段里随意拒绝上学表现。
上世纪中后叶,随着日本经济腾飞,儿童入学率递增的同时,学生“不登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起初用“厌学”名之,接着用“登校拒否”,后来统一改用“不登校”,但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逃学”,逃学则主要因“品行障碍”引起。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调查(2012),日本小学生不登校发生率约为0.31%,中学生则达到2.56%。西方报道则大约在5%-15%之间,男女孩子差别不大,与家庭收入、经济状况及种族差异关系不大,但日本有“中产阶级或富裕家庭孩子容易出现不登校”的刻板印象(每日新闻,2009.1.30)。
分析东西方的报道,儿童拒绝上学基本可界定为是一种情绪困扰导致的问题。虽然各年龄孩子均有可能发生,但在儿童入托、入学和升初中高中时更容易出现。
学校恐怖症就是孩子表现为害怕和拒绝上学,按其程度可分为等级为:
(1)威胁或哀求父母不去上学。
(2)早上起床后反复出现各种体征和回避上学。
(3)早上反复“耍赖”提要求,要求父母陪同上学。
(4)偶尔不上学或缺课。
(5)频繁交替出现不上学、缺课。
(6)在某一学期某一阶段完全不上学。
(7)长期休学在家。
这种儿童起初可能有各种身体不适表现,如起床时诉说头痛、发烧、腹痛、没食欲、浑身无力等讨得家长同情不去学校或到医院就医。以后每逢上学就会哭泣、吵闹、乞求不去学校,并有明显的焦虑不安,甚至惊恐发作,周一上学时尤为明显。
身体可出现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尿频、遗尿等症。有意思的是,孩子但凡留在家里则上述症状均可消失,表现正常。不过,随着症状加重,还会出现经常性肠胃不适、腹泻、呕吐、精神倦怠、长吁短叹、睡眠紊乱、尿频尿急、无端发脾气、社交退缩、委屈沮丧、沉迷网络游戏、足不出户等。家长领着孩子到医院检查,几乎查不出什么医学问题。
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大致原因归纳如下表,家长可根据这些原因予适当预防和干预。
个人原因 |
家庭因素 |
学校因素 |
①.生性胆小、退缩 ②.害怕失败 ③.学习压力感大 ④.身体疾病 ⑤.学习困难 ⑥.情绪困扰 ⑦.身体残疾 ⑧.过度害羞 ⑨.容貌问题 |
①.父母关系紧张、分居或离异 ②.父母有心理健康问题 ③.过度保护养育 ④.娇纵惯养 ⑤.家庭功能失调 ⑥.家庭成员重病或死亡 ⑦.家庭压力大 ⑧.父母期望值过高 ⑨.补课压力大 |
①.遭受欺凌 ②.体育课不佳 ③.升学、转学 ④.师生关系紧张 ⑤.考试、测试 ⑥.友谊破裂 ⑦.应急演练或军训 ⑧.频繁换老师 ⑨.校医看病误诊 |
另外,与儿童拒绝上学合并的原发问题还有分离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对立违抗障碍、抑郁症、特定恐怖症、社交恐怖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学习障碍等(Kearney,2004)。就是说,孩子害怕或拒绝上学时,已有上述“基础”心理问题。
应对措施
该症有时非常顽固,父母威逼利诱不大起作用,学校一般性心理辅导,似乎作用甚微。关键在于预防和干预上述诱因的同时,接受专科医生的诊断治疗为必要,尤其是伴有“基础”心理问题的孩子。上述诱因得不到解或消除,孩子不去上学多会反复和常态化。
因此,须了解孩子不愿上学的主要诱因,帮助减缓和消除害怕的因素,增强学校吸引力,至少可达到让孩子定期和自愿上学,减少情绪困扰。
- 该症多伴有各种情绪困扰问题,须靠专科医生检查诊断后予以咨询、治疗。确有“基础”心理障碍者,则应采取针对性治疗,必要时小剂量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 恐怖发作阶段,家长勿用恐吓、威逼和强制方法送孩子返校,允许阶段性休学,结合医学治疗。分离焦虑孩子父母同样有明显的焦虑而不自知,因此也有必要接受专家咨询和指导。父母不消除自身焦虑,孩子无法得到改善。
- 心理治疗,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日间护理。认知行为疗法可实施社交技能训练,亦可结合游戏疗法、脱敏疗法、暴露疗法、放松训练等缓解孩子的压力和焦虑。除药物治疗外,据说眼动脱敏重建法(EMDR)也很有效,它是一种可以在数次访谈之后,有效减轻心理创伤程度及重建希望和信心的心理疗法。可参考日本EMDR官网有关资料。
- 孩子不回校阶段,可采用函授或是上网课方式补救学习,亦可参考美国家庭自家教育模式。另外,鼓励孩子好友登门来访,一同玩耍和学习,由朋友陪同去学校,鼓励孩子写出勤和休学日记。不建议孩子寄宿学校。除非孩子强烈要求,一般情况下,也不鼓励孩子转学或转班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