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学会听课”三原则
关于预习有些实操上的小提醒:1.不要提前预习太多,只预习明天的就够了。2.每天作业完成后安排预习。这样既能与学过的内容衔接,又有助于记忆。产出是每科一张预习便签,合计不超过一个番茄时间(15分钟)。3.如果某天实在没时间,只预习薄弱学科即可。
家长仅仅要求孩子“上课要用心听讲”是没用的,为什么呢?一方面,听课需要专注力。专注力就像肌肉,要循序渐进地训练,不能简单粗暴地要求。如果一个健身教练跟你说“拉杠铃时你就使劲拉”,那他一定不专业。
另一方面,“用心听讲”是一个不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既不具体,也没法衡量。如果把你带到一个广场上,对你说:“请用心观察。”你会怎么样?大概是茫然地左看右看几分钟,纳闷到底要观察什么。但如果你得到的指令是“观察所有身体强壮的人,找一个最有可能愿意帮忙搬箱子的”,那就清楚了。
听课也是如此,孩子的注意力需要具体的切入点和着力处。
第一、带着问题听课。
有问题,就有了听课的目标。我们听讲座、看电影会打哈欠,但看医生从来不会走神,哪怕医生说得再枯燥。区别就在于是不是带着问题听的。所以教孩子听课前要预习,而预习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问题。
长此以往,会培养出孩子发现疑问的能力。中国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我曾问过一位中国人民大学的外教,给中国学生讲课和给美国学生讲课有哪些不同。他说,在美国的课堂上总有好多学生举手提问,而在中国的课堂上,大家都在埋头记笔记。他很努力地想改变这一点,他告诉学生如果只是记笔记,自己看教科书或者在线学习慕课(慕课是MOOC的音译,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缩写,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免费注册使用的在线教育模式。很多中外著名高校都把优秀课程放在MOOC类网站上)就好了,现场学习一定要努力想有什么问题。
有个细节我们可以注意:对中小学生来说,有疑问不一定要马上举手问老师。原因是:大部分疑问在老师讲课过程中都会得到解决,若讲课完全没有提到,很可能是老师认为不重要。跟孩子说,带着问题听课, 但如果听课中没有找到答案,下课单独问老师。
第二、带着思考听课。
告诉孩子,课上老师每次提问,无论有没有叫到自己,都当成是问自己。好的老师都会在备课中刻意设计提问,还有自问自答,用意就是激发思考。
第三、带着任务听课。
课上要完成的任务有:在预习便签上打勾。高年级要记笔记。低年级可以在课本上画下解题思路、解题步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